在5月16日揭曉的全國自強模范表彰名單中,一個熟悉的名字讓日照市民倍感驕傲——莒縣連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主任趙連翠。這位用輪椅丈量愛心之路22年的殘疾女性,以“人世有殘缺,我來補一角”的信念,在齊魯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的自強傳奇。
初夏的陽光透過樹蔭,傾灑在日照的大街小巷中,點亮了這座小城獨有的溫情。
在莒縣連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輪椅上的趙連翠正在梳理殘疾人婚戀名單,她的眼神充滿了堅定與溫柔,似乎其上的每個名字都是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
趙連翠,1971年出生在山東莒縣,原本過著平凡卻順遂的生活。然而2003年的一場意外,無情地將正值壯年的她拖入了高位截癱的陰霾中。
生活的重擊殘酷異常,卻打不倒真正的勇士。身困于小小輪椅間的趙連翠,憑借著內心的堅韌與愛迅速振作起來。穿越過苦海的她,深知殘疾人生活的不易,于是決心成為一位“引路人”,憑借自己的力量,為殘疾人搭建起通往幸福的橋梁。
折翼后涅槃:
絕境之中破繭重生
2003年的那場車禍后,趙連翠曾一度以為生活會很快回到正軌,但事與愿違,手術失敗、高位截癱,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一系列打擊接踵而至。其后,丈夫的離去更是令一切雪上加霜。
過去的趙連翠熱愛運動,積極陽光,可當她在昏黃的燈光下,看著頭發花白的父母為自己忙前忙后時,心中只剩下一個念頭——“我不要拖累家人。”
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下,趙連翠幾次想要放棄生命,但家人和朋友始終不離不棄,奮力將她拉出絕望深淵。
“翠兒,只要你活著,這個家就是完整的。”
“閨女。咱站不起來又咋樣,照樣能頂天立地走四方!”父母紅腫著眼睛,一次又一次擁抱女兒,他們奮力推動輪椅,陪著趙連翠走過日照的春夏秋冬,直到她主動抓住了黑暗中的點點星光。
回到單位那天,趙連翠終生難忘。當她坐著輪椅緩緩出現時,原本嘈雜的辦公區域瞬間安靜下來,隨后所有的同事都圍了上來。大家的眼神里沒有憐憫,只有鼓勵與關心,那一雙雙溫暖的手輕輕搭在她的肩上、輪椅扶手上,一句句貼心的話語驅散了她心中積壓已久的陰霾。
那一刻,趙連翠知道,她并非一無所有。
“媽,我要自己推輪椅。”
從那天起,趙連翠漸漸調整好心態,開始了康復訓練。她暗暗下定決心,要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復健的日子痛苦又單調,她的手掌不知磨破了多少次,每次傷口剛剛結痂,又會因為訓練再次裂開,時間久了,便結出了厚厚的老繭,但趙連翠從未想過放棄。每一次疼痛都像是對她決心的考驗,而她,用手中滾動的雙輪給出了最好的回應。
恰在此時,市殘聯聯系上了她,詢問她是否愿意參加殘疾人運動會。
“我參加。”趙連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她很清楚,自己只有上半身的“一扎”能使上力氣,可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已被喚醒,終究還是邁出了這勇敢的一步。
“別人可以,我也可以。我要證明自己!”訓練的日子里,趙連翠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她每天早早推著輪椅來到訓練場地,不斷重復枯燥又高強度的訓練動作,忍受著普通人無法體會到的肉體磨煉,但她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從最初的手無縛雞之力,到后來能憑借驚人的臂力舉起幾十公斤重物,這背后是無數汗水與艱辛。
終于,在2006年10月全省第七屆殘疾人運動會上,趙連翠作為日照市代表隊成員,勇奪67.5公斤級舉重冠軍。
以愛為羽翼:
傾心為他人筑夢
走出陰霾后,趙連翠不論去哪都是自己推著輪椅,上班逛街都不耽誤。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趕集時遇見了隔壁村的熟人。
“哎喲,你自己出來的,真了不起!我們村的老張啊,也是高位截癱,整天在家哭。”
聽到這話,趙連翠心里一陣觸動,同為殘疾人,她太明白對方的痛苦與無助了,于是立刻詢問了老張的聯系方式,當晚便開始嘮嗑。
“老張,咱住得不遠,我就在隔壁村。”
“咱這病雖然難,但日子還長著呢,可不能在家悶著,得多出去轉轉。”
“低保的事兒我幫你想辦法。”
……
一晚上的時間,老張大倒苦水,但情緒在宣泄中逐漸放松。而趙連翠除了開導對方,也將對方的需求一條條記錄了下來。第二天,她先去打聽了辦理低保的流程,為老張辦好低保,接著又拿出自己辛苦攢的血汗錢,置辦了一輛新輪椅。
當她推著輪椅來到老張家時,老張眼中滿是驚訝與感動。
此后,趙連翠經常拉著老張上街,讓他感受外面的世界。考慮到老張的身體狀況,她還聯系專業人士,為老張定制肢具,陪著他做站立鍛煉。在趙連翠的鼓勵和幫助下,老張逐漸走出了陰霾,臉上有了久違的笑容。
不光是老張,趙連翠的關懷還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五蓮、沂南、莒南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為了給那里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送去衣物、食品和輪椅,她租用面包車長期奔波在各個城市之間,司機孫師傅被她身殘志堅的大愛感動,幾次接送都沒收一分車費。
為了給貧困殘疾人籌集物資,趙連翠四處奔走,即便吃了不少閉門羹,也從未放棄。而除了物質幫助,她還格外關注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傾聽他們的煩惱,用自己的故事激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在趙連翠的努力下,許多殘疾人重新找回自信,勇敢地邁向新的生活。
多年來,趙連翠不辭辛勞四處奔波,不斷為殘疾人創造出更多可能。她足跡遍及日照、臨沂、濰坊等多地,共籌集捐助資金79萬余元,扶助困難家庭100多戶,孤寡貧困老人532余名,殘疾人169名,貧困及留守兒童432名。
這一切,都源于愛的傳遞。
“我到現在還記得,那是一次九月九重陽節的敬老活動,我的母親為每個老人買了護腰作為禮物。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對公益事業產生了深深的向往。”
2014年,趙連翠克服重重困難,成立了莒縣連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成立后幫扶的第一個殘疾人是家住龍山的小蔡,她不僅送去輪椅,還為對方介紹了對象,讓一個新家庭揚帆起航,此后十幾年,她用壞了兩臺電腦和五六部手機,手中的紅線卻越拉越長,義務婚介服務覆蓋省內外,先后與《齊魯晚報》、莒縣有關企業組織等舉辦14次大型集體婚介活動,參與活動7000余人。經她牽線結合的夫妻已達309對。
正是這份永不停歇的奉獻精神,讓趙連翠在今年榮膺“全國自強模范”稱號。
傳遞希望火種:
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2008年,趙連翠在莒縣紅十字會填寫了《山東省遺體捐獻登記表》,成為莒縣首位遺體捐獻者。這個決定在當時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家人也強烈反對。
“媽,你要是捐了,我以后上哪看你去?”
趙連翠撫摸著兒子因著急而漲紅的臉,輕聲說:“媽媽總有一天會離去,但會以另一方式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比如有人因為媽媽的眼角膜重見光明,那是不是說明我仍在凝視著這個世界,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呢?”
在傳遞生命大愛的道路上,趙連翠的奉獻是毫無保留的。為了倡導更多人參與遺體捐獻,她組建了“莒縣遺體捐獻志愿服務隊”,代表日照市參加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優秀志愿者評選,平日里手機24小時開機,方便捐獻者及家屬隨時聯系。當得到捐獻志愿者去世的消息后,她會第一時間和相關工作人員驅車前往醫院或捐獻者家中,協助逝者家屬進行遺體交接,對家屬進行關懷慰問,為捐獻者家屬提供志愿服務。
在趙連翠和志愿服務隊的努力推動下,遺體捐獻逐漸被社會認可。截至目前,莒縣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已達352人,其中17人成功捐獻,捐獻的眼角膜讓至少30人重見光明。而受她影響,已有4650人和紅十字會簽訂了遺體捐獻協議書,其中16人離世后的捐獻過程,都有趙連翠和志愿者們陪伴。他們的善舉讓更多的生命得到了延續,也讓更多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趙連翠常說:“人世有殘缺,我來補一角。”這位剛剛獲得全國自強模范表彰的輪椅天使,始終踐行著這份莊嚴承諾,在公益一線默默奔忙。無論是行動不便的殘友、留守家中的孩童,還是獨居的孤寡老人,都在她的堅持與奉獻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這位輪椅上的天使,用愛和溫暖撫平了生命中的坎坷,讓希望如同春日的嫩芽,在人間破土扎根,生生不息。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付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