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龍舟體驗、非遺國潮分享、親子共游、花式趕海……端午的日照,讓市民和游客們體驗到了多元場景中的花式玩法,不僅品味到了地域文化之美,也感受到了地方魅力之美。
在這背后,是一組亮眼數字:日照酒店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13%,位居國內景區門票增速第7。據統計,截至6月2日12:00,日照市監測的18家A級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96.26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669.26萬元。
數據顯示,青島、上海、濟南、臨沂、北京等地游客成為日照假日旅游市場的“主力軍”。而日照開元森泊度假樂園、日照海洋公園、日出東方海之秀等成為假日里的熱門打卡點。
坐擁藍天碧海,這組“破圈”數據顯示出日照文旅發展的強勁勢能。在進一步發展中,如何讓強勁勢能轉變為發展動能,進而讓發展動能與城市經濟協同進化?聚焦短期爆火后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下幾個方面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從數字增量轉化為經濟增量。日照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藍天碧海金沙灘,這在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容易形成明顯的淡旺季。在如今客流量和訂單量都明顯增長的基礎上,應該思考如何實現從“留得下人”到“消費得出”,再到“賺得了口碑”的一系列提升。
在這一系列提升中,不斷演變游玩方式、增加打卡點、創新文創產品、衍生系列體驗游,實現全域協同、山海聯動、文旅互促、業態融合。逐漸淡化季節性差異,提高附加值收入,讓海洋不再是日照單一的旅游資源。
互動與共創,讓旅游不再是“一次性消費”。當前,文旅消費從景點觀光向休閑度假、深度體驗轉變,游客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更加愿意為“情緒價值”消費,個性化、定制化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端。
而日照既有免費的陽光海灘,又有綿延的漁家文化,更有深厚的資本實現這種“高端定制”游,更容易從“單向輸出”轉向“雙向奔赴”——游客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成為內容的共創者、故事的參與者。
比如,通過開放式海洋環保志愿活動、在地文化手作工坊、個性化旅游路線定制等體驗,游客與目的地產生深度情感聯結,從“來過”升級為“記住”甚至“再來”。
這種模式不僅延長了消費鏈條,更讓旅游從“一次性交易”轉變為可持續的“關系經濟”,使日照真正留住游客的心。
抓住演藝市場下沉的機會。近年來,隨著一二線城市演藝市場趨于飽和,演唱會、音樂節、話劇、沉浸式戲劇等文化演出正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下沉。這一趨勢既是市場擴張的必然選擇,也為三四線城市,尤其是海濱文旅城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日照可以通過“演藝+旅游”的融合,打造差異化體驗,激活消費新動能。
日照作為新興的濱海旅游城市,應抓住演藝市場下沉的機遇,既能突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抓手,更能實現“流量變留量”。通過承接演唱會、音樂節、沉浸式戲劇等演藝活動,日照不僅能有效填補傳統“看海吃海鮮”的體驗空白,更能以“海洋文化+演藝IP”的創新組合打造差異化吸引力,讓游客從“一日游”變為“多日留”,拉動餐飲、住宿、文創等全產業鏈升級,為日照注入強勁動能。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