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中,莒縣碁山鎮西毛家莊村的蔬菜大棚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彎腰定植、澆水培土,談笑間種下的是名為"凱美瑞178號"的西紅柿苗,更是鄉村振興的新希望。從傳統糧食種植到高效設施農業,這個村莊用一個個大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夢,書寫著"一村一品"的生動實踐。
一、黨建引領,村集體牽頭蹚新路
村"兩委"班子通過深入調研,結合土壤條件和市場需求,果斷調整種植結構,統一規劃7個標準化大棚。從土地平整到大棚建設,從種苗采購到技術培訓,村集體全程統籌,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這種"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讓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
二、技術賦能,科學種植提品質
鎮農技站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從種苗處理、定植間距到水肥管理,為村民提供全程指導。通過標準化種植管理,"凱美瑞178號"西紅柿實現了抗病性強、果形飽滿、甜度適中的優質特性??萍假x能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機,為農產品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市場導向,訂單農業保銷路
村里提前與上海、東營、青島等地的批發市場和商超對接,建立"大棚種植+訂單銷售"的產業鏈模式。通過冷鏈物流直供市場,既保證了西紅柿的新鮮度,又解決了銷路問題。這種以銷定產的模式,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不再為產品賣不出去而發愁。
四、就業增收,家門口捧起"金飯碗"
項目優先雇傭本村勞動力,日薪100元按周結算,讓20余名村民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預計畝產值5-6萬元,較傳統種植收益翻了幾番。小西紅柿成了"致富果",大棚變成了"聚寶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西毛家莊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這種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為更多村莊提供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期待各地都能立足實際,找準特色,讓更多的"一村一品"在齊魯大地上開花結果。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