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在日照的人們來說,今年的除夕過得格外有“儀式感”。1月21日,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刻,在日照沉睡了四千多年的陶鈴,竟也“蘇醒”了過來,為人們奏響了一曲新春的樂章。
當日,伴隨著全城歡動的喜樂氛圍,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線上開展了“日照春節文化聯播活動”,通過在市博物館的現場直播,清脆、輕靈的鈴聲伴著舞者祈福的舞蹈鄭重響起,一城居民第一次聆聽到了四千年前的陶鈴發出的聲響。
一條20萬人同時收到的短信
“大年三十17:00,日照出土四千年前陶鈴在市博物館響起美妙音樂,給大家拜年……”1月19日中午,距離除夕還有兩天,市民小崔的手機上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
幾乎在同一時間,身邊的同事也拿起手機疑惑地發問:“四千年前的陶鈴還能響嗎?怎么發出聲音,聲音什么樣?”
除夕前,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向全市20多萬人的手機上發布了這則預告,只為讓更多市民見證為陶鈴開啟“聲音盲盒”的珍貴時刻。
帶著好奇,小崔在大年三十的下午看了全程的直播。原來,市文化和旅游局專門邀請了專家,以清脆的陶鈴聲作為節奏型,譜寫了一段動人的音樂,同時由藝術劇院的舞者用精美的舞蹈進行了演繹。
鈴聲響起的那一刻,小崔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在她看來,“這是屬于我們日照人獨特的新年鐘聲,是我們的共同記憶。”
不久前,日照市博物館這尊陶鈴剛登上了央視紀錄片《城子崖》,視頻中詳細記載了陶鈴的故事:“發現于日照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的一件特殊陶器,被稱為陶響器,磨光泥制黑陶,整體呈龜狀,腹部裝有泥丸,握住兩側搖晃,泥丸撞擊器壁或相互碰撞,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
“陶鈴與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蛋殼陶杯同屬于遠古黑陶制品,均出土于東海峪,是我們從當地村民那里征集來的。”市博物館原業務館長、副研究館員楊深富回憶起數十年前他們從鄉村“搶救”文物的過程,“經過我們的講解和普及,鄉親們主動上交了文物,我們也給予了獎勵,是一次溫暖的‘雙向奔赴’。”
讓古老器物演繹最美新曲
春節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市博物館館長單雪剛和同事們茶飯不思,想得都是如何讓陶鈴的聲音傳播得更廣闊、更響亮,給市民獻上一份“賀年大禮”。
“先期,我們邀請了文博專業技術人員、黑陶制作傳承人和專業影像視頻制作機構,對陶鈴進行了聲音測試和調試。”單雪剛介紹,陶鈴的真身外形小巧,單手即可握持,所發出的聲音并不響亮。
如何讓穿越四千年的聲樂,帶著美好的寓意回歸今日日照人們的生活中?單雪剛認為,要讓文物“活”起來,就得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通過現代科技的后期合成,讓陶鈴回歸它原本的功用。”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雪晨介紹,陶鈴在古時應為向海而生的先民們祈福祭祀的響器,“聲音雖然不大,但有較強的節奏,作為伴奏樂器,它或許是先民與神靈、與萬物溝通的音樂載體。”
這也是市藝術劇院國家一級作曲家鄭春山的觀點。不久前,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請他為陶鈴譜曲,在見到、聽到真物的那一刻,靈感便在他心中生發出來,他創作的極盡幽遠古意的樂聲里,搖晃的陶鈴將古今相融,形成了一種用時光對話的精神力量。
為使音樂更顯立體生動,市藝術劇院院長梁婷還編排了一段舞蹈,讓舞者演繹神話故事中的仙子和大祭司,呈現遠古時代的人們祈福歡慶、盡情歌舞的生活場景。
一枚小小的陶鈴,為溫暖的新年開啟了嶄新的篇章,也成為文物“活態”傳承的一項創舉。在日照這片燦爛文化的發祥地,用心用情用力保護著文化遺產的人們,努力承襲著傳統,摸索著自己的風格,讓古老器物演繹著最美新曲。(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