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守軍
6月1日,在日夏線后村段施工現場機聲隆隆,施工車輛來來往往,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截止目前,沿線拆遷已全部完成,路面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交通安全設施施工,預計7月下旬全線通車。
日夏線是機場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6.6公里,占地225畝,起于后村鎮東曲河村日照機場至沈海高速連接線起點,路線穿過東山字河、中山字河、西山字河等村共涉及267戶拆遷,終于后村鎮駐地西橋;沿線有多條高低壓電線電桿需要挪移,還有近8000米的供水管道需要遷改,拆遷面之廣、難度之大在日照公路建設史上也不多見。
日夏線后村段的建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紐帶,與機場、港口和國省道有機結合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區域內快速集疏運,為我市加快建設空港經濟開發區,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描繪了濃重的一筆……我們在慶祝公路建成的喜悅背后,演繹在東港區、后村鎮干群之間的那一幕幕動人故事,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厚重。
勠力同心齊“上陣”
公路工程建設,征地拆遷為“第一難”。如何做好征地拆遷工作成為考驗政府執政能力、干部工作實踐能力、干群關系的一次“大考”。思路就是速度,好思路就是高速度!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矛盾錯綜復雜等現實困難,后村鎮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的拆遷協調推進指揮部,并從相關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拆遷辦公室,建立了主要領導周調度、主管領導日督導和分管領導日分析的“三日”工作制,全力協調、解決施工建設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很快,一套從實際出發、合理明確的征地拆遷工作方案出臺:邊拆遷,邊補償,邊施工。從上到下,包干負責,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責任。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沿線各村莊征拆工作迅速展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大力宣傳征拆政策,國土、城建、林業、信訪等部門聯合辦公……在拆遷過程中,領導小組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做到“三清四到位”,即工作目標清、拆遷對象清、拆遷標準清,思想工作到位、統計工作到位、協調工作到位、補償工作到位。
從去年9月份簽約入村開始統計,期間歷經十九大安保維穩、全鎮61個村的“兩委”換屆、全國“兩會”等重要事件節點,到今年5月份率先提前完成任務,日夏線征地拆遷工作盡管困難重重,然而步伐卻堅實而有力。
“征拆工作,一邊是群眾的利益,一邊是政策的‘紅線’,只有正確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把工程建設和保障民生有機結合,才能順利推進。”負責征地拆遷工作的鎮黨委組織委員焦愛軍表示。工程項目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得益于區委、區政府堅強的一線指揮,鎮黨委、政府多個部門的協調聯動、農村黨支部關鍵時刻敢于“亮劍”的保障機制和以人為本和諧拆遷的指導思想。
和諧征遷化“堅冰”
政策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對稱,對拆遷補償期望值的偏高、對政府誠信度的質疑等因素,導致政府與拆遷戶之間存在著一塊“堅冰”。要打破它,就需要陽光透明和細致入微的工作。正如鎮長王延剛所說:“拆遷補償必須公開、透明,經得起群眾監督。”整個征遷工作執行的是公開、公正、公平的政策,在沿線每個村的公示欄,一切數據均處于“陽光”之下,對各項補償費用標準和征地面積、地上附著物進行公告,確保被征地農民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每個拆遷戶心里都有本“明白賬”。
同時,該鎮結合普法工作,委托律師全程跟蹤,解釋相關法規、闡明政策規定,通過風險評估進行依法拆遷,最大程度保護拆遷戶的合法權益。
翻開日夏線征地拆遷的工作日記,記錄著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征地拆遷人員只有工期,沒有假期,24小時值班,工作人員手機全天開機,隨時待命,沒有一個完整的休息日。用“進家入戶、踏穿鞋底、磨破嘴皮”的精神,得到了群眾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營造了和諧感人的拆遷場面。
征地拆遷先要“征心”。東山字河村是日夏線的“大戰場”,沿線涉及征拆70多戶。黨支部書記田玉林帶領各個小組深入拆遷戶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情感動每一個拆遷戶,確保征地拆遷如期完成。像東山字河村一樣,沿線村“兩委”一班人,正是憑著這種實實在在的工作作風,融化了一座座“堅冰”,最終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東曲河村創造了一天內簽完協議,三天內全部完成29戶的拆遷速度。
后村鎮的征拆工作證明,只要政策對頭,出于公心,和諧拆遷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且,借助拆遷工作,把冰冷的征地拆遷變成有情的幫扶安置,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善始善終地做好安置等拆遷后續服務,才能真正凝聚民心、構建和諧。這是日夏線征地拆遷中堅持“民生為先”的突出體現。
安置政策暖“民心”
在安置過程中,后村鎮主要采取產權置換、貨幣補償、兩者相結合的三種安置補償方式,讓拆遷戶自主選擇,在最短的時間內安置好拆遷戶,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實現和諧“無震蕩拆遷”。同時,積極做好公路建設的社會穩定工作,幫助施工隊伍協調好與村、群眾之間的關系,確保不出現群眾干擾工程施工的現象發生。
在新興家園(機場安置區)村民鄭成坤家中,95平方米的房子裝修得非常氣派,暖、衛、水等設施一應俱全。而在日夏線占地拆遷以前,鄭成坤一家居住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蓋的五間老瓦房。“領了過渡費,政府給我們統一規劃新建家園,因為兒子結婚,黨委協調先給俺家解決了一套,住的比以前強百倍,真是太好了……”鄭成坤的話很直白,卻代表了沿線拆遷戶的共同心聲。
日照市福園面粉廠是一個有著近20年的生產企業,占地近5畝,位于日夏線主干道上,每年創收近百萬元。黨委政府積極協助臨時場地,對其廠房設備進行安置,并幫助他重建廠房。“現在多個大項目落地后村,政府征地也是為了家鄉的發展。面臨著這樣的機遇,雖然眼前有點損失,但為了后村更好的未來,我們會全力支持和配合政府的工作,毫無怨言。”廠長田玉樹說道。
“征地拆遷與經濟發展緊緊相連,征地的目的是為了給新的建設項目找到落腳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了項目落地,他們配合搬遷,我們從村民的利益出發,為他們爭取最大權益,住上自己滿意的房子,獲得合理的補償。”該鎮黨委書記趙家峰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