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還在上學的時候,就從學校課本里學習到廢舊電池隨便扔會污染環境。那時,用過的廢舊電池都會找個小盒盒裝在抽屜里,一直留著,因為不知道扔哪里去,只明白扔到普通的垃圾里是不行的。直到現在,這個習慣還保留著。
這是我對于生活垃圾要分類處理的最初萌芽。
2010年在韓國求學時,他們國家的垃圾分類多達30多種,據說是世界上垃圾分類種類最多的國家。
當時我們經常用到的分類大致有普通垃圾類、廢紙類、玻璃類、鐵器類(學校生活中主要是玻璃瓶飲料中的鐵瓶蓋)、餐廚食物類、電池類。特別記憶猶新的是,所有垃圾都要整理好了再扔,比如廢紙箱要疊整齊了再扔,在家里扔垃圾時,不同的垃圾要用不同的垃圾袋來裝,以便扔垃圾的時候能夠更好的區分。
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韓國國情決定了他們的國民基本是不賣廢品的,如果誰家要扔個電視機、電冰箱,要交垃圾托運費才能被運走。而我們國內就不同了,如果家里有個不用的鐵器、廢紙箱之類的,一般都是要攢著賣錢的,就算不賣錢扔到垃圾桶,也會有每天蹲點的大爺大媽給挑揀了去,最后他們還是要去賣錢的呀。
在當今城市發展中,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在不斷增加,垃圾產生的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實行垃圾分類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他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去年以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投放逐步成為居民的“新時尚”。
我了解到,咱日照市從今年5月份開始,在42個生活小區(單位),試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工作。這不,家住舜園小區的隋女士生活中就發生著小小變化,每天晚上她收拾干凈碗筷后,將廚余垃圾仔細地分揀出來,走到小區垃圾集中投放點,把一小袋廚余垃圾扔進綠色垃圾桶內。對于她而言,垃圾分類帶給她的是生活環境的改善,她說:“垃圾都是在家分好類才扔,環境一天比一天好,垃圾桶周邊也少了異味,帶孫子再也不用繞開垃圾桶走了”。
還有,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日照市打造了首個集海鷗再生資源回收站、生活垃圾收集站、便民公廁、愛心驛站“四位一體”的綜合站點。市民只需要掃描二維碼,填寫聯系方式,工作人員就可以上門進行回收,實現可回收物定時上門回收。扔垃圾從一件“隨手的事兒”變成“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事兒”,垃圾分類正在日照成為新風尚。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垃圾分類,非一朝一夕之功;綠色低碳,非一人一事之成。在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大路上,僅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
垃圾分類這件事,并不是政府出臺政策就能做好,這還關系到我們的生活習慣、國民素養等等,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一個有素養的好市民,在做好垃圾分類的同時,也要好好培養下一代,讓孩子們從小就在這種垃圾分類的環境中長大,讓他們覺得垃圾分類是理所應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如果哪一天不分類了反倒是奇怪了。
(來源:東行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