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莒縣深入落實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各項任務,圍繞“在哪做”“誰來做”“做什么”“怎樣做”四大關鍵,創新探索全域式輻射搭建陣地、枝干式體系培育隊伍、菜單式項目精準服務、靶向式發力打造品牌“四式結構”,推動思想旗幟舉起來、教育陣地強起來、文明新風樹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
截至目前,莒縣已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100余場次,惠及群眾50余萬人。2019年度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化、移風易俗工作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莒縣位居全省第15名。
全域式輻射搭建陣地
打造“五平臺十基地兩云端”的文明實踐陣地,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線下建設“五平臺十基地”。該縣整合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五大平臺”,建設思想理論、政策宣傳、紅色文化等十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以試點為中心,連線成片,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
線上開發“兩云端”。依托融媒體中心,在手機客戶端和黨建智慧平臺開設“莒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云中心”,完善“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精準服務模式,做實“指尖上的文明實踐”,推動志愿服務方式由“單向”變“互動”、時效由“即時”變“全時”。
全面推行“示范樣板”。在鎮、社區、村三級,確定小店鎮、桑園社區、岳家村三處試點,分別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樣板。在示范樣板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推動各鄉鎮(街道)、社區(村)融入特色元素,積極探索,全面推開。
枝干式體系培育隊伍
莒縣整合社會資源,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向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建立分層級隊伍機制,建立了1支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下設20支專業志愿服務隊和20支鄉鎮(街道)志愿服務隊,分別對應延伸300余支文明單位志愿服務隊、20支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和764支社區(村)志愿服務隊。
同時,建立志愿者庫補充機制。聯動黨政機關干部、道德模范、優秀村干部、新鄉賢等各類群體,分層分類遴選招募3萬余名文明實踐志愿者,聚力組建特色鮮明的“群眾身邊的不走的隊伍”。
該縣還建立了志愿服務培訓考核機制。針對普通志愿服務項目志愿者進行了服務理念、服務宗旨、服務技能等“通用培訓”,針對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志愿者進行了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等“專業培訓”,確保每名志愿者理論過硬、業務過硬、作風過硬。同時建立健全了志愿者注冊、服務管理、星級認定、積分管理等機制,建立完善了褒獎激勵機制,提升志愿服務認同感參與度。
菜單式項目精準服務
莒縣按照“統籌+個性”原則,緊貼群眾需求,全面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實現工作內容向活動項目轉化。
聚焦重要主題,建立常態服務機制。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五大工作內容,建立1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品項目、100個文明實踐活動精品文藝節目“雙百”菜單,并根據群眾喜愛程度進行動態更新。
聚焦重點工程,建立多元服務機制。圍繞講、評、幫、樂、慶等工作方式,實施“十進百隊千場萬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每月組織縣直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窗口、進景區、進集市、進商戶、進軍營,為上萬名群眾奉上優質服務。
聚焦重大活動,建立精準服務機制。結合“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道德模范評選等重要活動,設計發放新時代文明實踐調查問卷,征集梳理群眾意向建議;組織開展“同坐一條板凳、同議一個話題·脫貧攻堅”“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合唱藝術節、“鄉村文明七星評議”身邊典型選樹等文明實踐活動,做到找準切入點、把人拉進來,增強吸引力、把人留下來,觸動共鳴點、讓心住下來。
靶向式發力打造品牌
莒縣結合實際,把握重點關鍵,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推得開的文明實踐特色品牌。
把準基層實際,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精心設計打造不同的活動載體形式、服務項目內容及運行做法,形成“一鎮一品”“一站一特”。小店鎮挖掘“橫山母親”“橫山之子”紅色資源,成立了一支“紅色宣講隊”,組建了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打造了“紅色小店”文明實踐品牌。
瞄準群眾需求,打造活動特色品牌。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發個性化文明實踐項目,開展小規模、互動式、接地氣實踐活動。夏莊鎮開展“圓桌夜談”文明實踐活動,利用群眾夜間閑暇時間,預約登門議村事、解民憂、集民意,變群眾家中“小圓桌”為干群溝通“連心橋”。
抓準三個節點,廣泛推介儀式特色品牌。抓準人生重要成長節點、人生重要工作節點、重要紀念典慶時間節點“三個節點”,引入“文明實踐儀式”模式,讓群眾在莊嚴的“儀式感”中接受道德洗禮、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文明素養。目前,莒縣已探索形成知善禮、成人禮、新婚禮等23類文明實踐儀式。(通訊員 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