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脫貧攻堅方面,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如何更好實現共享發展?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人民群眾應該怎么做?
甘肅省臨洮縣三益村的龔成梧當了大半輩子農民,56歲才有了人生第一份拿月薪的工作。臨洮縣扶貧辦主任孫志成說,在中央的幫扶和政策支持下,當地開始發展建設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包括三益村在內的全縣10個貧困村每村試點建成了一座6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每年為貧困村創收4.8萬元以上。
“除了在家門口打工,我還在村里的光伏項目入了4000元的股。”龔成梧說,前五年每年分紅3000元,后10年每年分紅600元,生活越來越紅火。
紅火的日子來之不易,不僅得益于政府的幫扶,更依靠貧困群眾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扶貧必扶智,治窮先治愚。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在職業教育扶貧上加大力度,精確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比如,菏澤市以資助貧困生在職業學校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技能脫貧為契機,與教育脫貧攻堅相結合,抓實招生、培訓、就業等環節,力爭實現“一人上學就業、全家脫貧致富”。
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人民群眾的“建設者”作用,不僅要在脫貧攻堅中彰顯,也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其他方面發揮。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面小康,必須是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民的小康,必須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