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城 楊浦時報視覺總監
本報記者 孟凡虎
這里的藍天、碧海、金沙灘依舊動人,十幾年后再次來到日照,這座濱海城市正在發生的變化帶給了我新的驚喜。
印象中空曠的土地上已建起了高樓大廈,雜亂無序的海邊沙地已成為度假景區,海灘上游客們洋溢的笑容流露出對這里的滿意。
日照旅游的蓬勃發展得益于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更要歸功于日趨規范成熟的沿海旅游開發,海邊各種旅游設施齊全,服務到位,價格適中,提供了優質的旅游體驗。海鮮新鮮可口,游客大快朵頤、交口稱贊;旅游從業者素質顯著提升,文明禮貌,笑臉迎人,讓游客感受到日照人的熱情,如今的日照已成為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
劉金柱 臨沂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本報記者 丁文川 報人會盟堯王城,傳統媒體發新聲。愿借陽光第一縷,攜手奮進圖振興。
日照海域廣闊,以港口為中心的集疏運體系日益完善,日照機場已建成通航,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素有“兩港通四海、一橋系亞歐”之美譽。日照依托優美的濱海自然風光,打造“陽光度假海岸”,旅游業迅猛發展。
日照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將更好地融合區位發展優勢,發揮媒體職能。在緊密聯系臨港產業的基礎上,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市場、產業互補,合作空間和潛力巨大。
日照文化建設大有可期
傅學德 合肥日報編委
本報記者 秦釗
“日照給我最直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內涵。”在談起此次采風活動感受時,合肥日報編委傅學德用了山“高”、水“深”、文“厚”這三個詞來展現日照的“內涵”。
山“高”。傅學德覺得日照的山,雖然海拔不高,但有“仙氣”,這就是日照的文化之“氣”。比如浮來山,有“天下銀杏第一樹”,有天下第一“根”,有劉勰,有三教堂,這都是日照名山的“仙”,值得深入挖掘的瑰寶。
水“深”。日照是世界太陽文化五大起源地之一,這是日照的圖騰,是日照海洋文化可資光大的“龍”脈。
文“厚”。“日照文化底蘊深厚,是‘龍山文化’重要發祥地;有悠久、完整、獨到的莒文化,又深受齊文化、魯文化的融會,日照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之城。所以日照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有可期,大有可為,而且已經大有所為,未來必將宏圖大展。”傅學德說。
日照已長成了“大家閨秀”
張士鋒 淮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本報記者 秦釗
8月25日,在參觀完日照御海灣茶廠后,淮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張士鋒嘖嘖稱贊:“沒想到日照人民如此鉆研,能在海邊種出茶樹,更沒想到,日照的綠茶文化如此深厚。”
聊起茶,張士鋒并不陌生,因為在淮北,“茶館文化”很是盛行。一間古樸的茶室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品茗逗樂、談論古今,這是淮北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當地人喝的茶大都是南方茶,可能是因為氣候、光照等地理因素,總覺得北方茶會欠點火候,但這次來到日照,張士鋒卻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想法。“日照不愧是北方綠茶基地,出產的茶香氣宜人,口感純正,讓人回味無窮。”張士鋒說。
此次采風后,張士鋒覺得,日照已從多年的一位“小家碧玉”成長為了如今的“大家閨秀”。“日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包括海洋文化、太陽文化、莒文化、茶文化在內的整個文化建設體系全面發展,其中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值得推廣。”
王瓊 拂曉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本報記者 秦釗
“大海,一直都是日照旅游的金字招牌,‘到日照去看海!’已成為眾多游客的心聲。”8月26日,拂曉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瓊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王瓊認為,日照應該發展以海洋度假為特色的藍色旅游、以生態田園休閑為主的綠色旅游和以歷史文化為底蘊的人文旅游,真正把“旅游富市”戰略落到實處。
王瓊同時覺得,港口也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港口經濟已經成為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日照因港而立,港口是日照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希望所在,日照應加大港口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力度,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科學統籌規劃,注重延伸港口產業鏈條,在提升港口裝卸、港口物流現代化水平的同時,著力擴大加工、貿易、金融、信息、咨詢等,優化港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