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我國第39個植樹節。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群眾紛紛走上田野山崗,履行一個公民的植樹義務,建設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作為植樹節一種固定的活動,植樹造林有助于使我們的山川變得蔥綠,環境得到改善,其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現實之中,有的地方滿足于植樹節前動員一下,植樹節時突擊一下,植樹節后總結一下,出現了“春天種,夏天黃,秋天死,冬天進灶堂,來年植樹節再忙”現象,不僅助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而且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
俗話說:“三分種樹七分養”。樹要成活、成材,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維護。如果植樹節這天,只是在報紙上見結果,在電視上有影像后,就煙消云散,不種不植,也不管不護,這就背離了植樹節的初衷。因此,相關部門或者單位在植樹節當天把樹苗種下去,能否在以后的每月月末,或在周末,或者某個固定時間,再組織大家一起去管護樹木,對其松松土、澆澆水、剪剪枝。這樣一來,不但能保證樹苗的茁壯成長,還能讓人進一步融入大自然,緩解工作中的壓力。
植樹節不僅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單位植了多少棵樹,讓多少荒山變綠了,而且也在于每個人心間能否將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每個人的行為準則,才能最準確地詮釋植樹節的內涵,最大化地發揮植樹節的作用。這才是植樹節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而要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紙、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減少污染和浪費,加強愛綠護綠意識,都是對自然的保護,也是另一種久久為功的“植樹節”。或許每個人不用一次性筷子的影響是微小的,節約一度電對所消耗的能源影響微乎其微,但當節約的紙張越來越多的時候,環保理念才能隨著這樣的“越來越多”,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扎根。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植下一棵樹,收獲萬點綠。讓植樹節成為“綠色符號”,不僅需要我們植好樹,更需要每一個人把綠色環保理念“植”入心間,從身邊做起,愛護身邊的綠色,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
(林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