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林水會戰第三次現場推進會采訪札記②
林水會戰恰如春的使者,引領日照踐行著綠色發展之路,它在厚植一座城市“生態立市”的根基,也在考驗著城市發展的智慧和決策者的膽識。
林水會戰,錢從哪里來?據統計,今年以來,社會資本占到造林投資的80%以上、水利投資的60%以上。
打開思路,才能越干越出彩。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融資方面,各區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著力打造林水投資公司等市區縣聯動的融資平臺,充分發揮市區縣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進一步制定完善優惠政策,爭取對上資金和吸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投向林水會戰項目,不斷釋放造林綠化和林業發展活力。
“我們通過整合全區各類資源,組建東港區農林旅投資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個融資平臺,目前已融資1.9億元,計劃通過PPP方式再融資5.8億元。”東港區林業局負責人說。
有了錢,種什么苗木?只有立足區位、地域、資源等特點,傾聽百姓心聲,發展路徑才能更接地氣。在這方面,嵐山區黃墩鎮的板栗項目讓與會人員感受頗深。
汽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嵐山區黃墩鎮的鳳凰頂萬畝板栗片項目讓人大開眼界,漫山遍野的栗子樹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這里是嵐西北山區,自1996年開始栽植日本栗,產業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
在栗博園,黃墩鎮相關負責人說:“林水會戰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充分調查民意,全鎮干部群眾同意發展板栗的占到99.2%,群眾一致要求政府統一組織土地流轉、統一購置苗木,大力發展板栗。黃墩資源有限,種板栗相對有經驗,也深得民心。為了做好設施配套,我們又做了五件事:修了一條8公里的路,建了一個水庫,栽了一萬畝板栗樹,建了一個主題公園、一個板栗市場和一個板栗加工廠,今年秋天還要舉行首屆板栗文化節。” 以板栗為載體,打通現代農業產業鏈,“旅游+農業”自然融合,綠色扶貧迎刃而解,特色板栗小鎮的雛形亦呼之欲出。這也是我市加快農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
市委書記劉星泰點評說:“各級相關部門要在林果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為老百姓做好基礎設施、土地、保險、加工等配套服務;要有品牌意識,不斷提高林果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品牌化水平。”
除了板栗經濟林示范項目,華夏瑞草園的中藥材種植也成為此次觀摩的亮點。這片現代林業產業基地位于陳疃鎮高家官村,占地面積2600余畝,已累計栽植各類中藥材111萬株,將打造成山東乃至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產業示范基地。未來,這里將是一處集種苗繁育、技術推廣、組培研發、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帶動全市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
同步進行的“青青河流行動”和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不僅打造了河清、岸暢、景美的河道景觀,實現了“林水結合、林中有水、水邊有林”的親水近林生態愿景,也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林與水相融相生,正在日照大地上奏響綠色發展的時代強音。
發展方向已然明晰,發展信心瞬間倍增。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種下一棵樹,栽下一棵苗,治理一條河,攜手沿著綠色發展之路前行,合力用智慧的雙手描繪山川河流,期待收獲一個豐盈的金秋。
(記者 宋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