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的基礎上,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組成部分,提到了新的高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思想認識基礎,有必要對這個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
一、對“兩山論”內涵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即“兩山論”)在其發展過程中一共有三段論述。
第一段論述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這里,“綠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就是健康優美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綜合體。十九大報告在自然綜合體的表述中新加了一個“草”字,表達了對全國范圍自然綜合體的更完整認識。在這里,“金山銀山”指的是物質財富,包括了人民群眾有較高的就業和收入水平。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我們都要,代表了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愿望。
第二段論述是“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代表了人民群眾在解決了溫飽問題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后在需求取向上的變化。人們愿意即使暫時犧牲一點物質利益,也愿意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要限制那些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產業發展,要付出足夠的投入和代價來改善生態環境,人們也愿意花一定代價到有優良生態環境的地方旅游休憩。
第三段論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個論斷。它一方面表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不是對立的矛盾方面,有了“綠水青山”就有可能,也更有利于得到“金山銀山”,而且這是貨真價實的“金山銀山”,是健康安全的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它另一方面也表示,要使得“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是要付出努力,做好工作的。先要努力建造好(或修復好)綠水青山這個優良的生態環境,又要接著努力安排好、經營好、管理好綠水青山這個自然綜合體,使它發揮最強的功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金山銀山。搞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經營是這個轉變的應有之義。
二、用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來支持“兩山論”的踐行
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河湖水域、冰川、海洋等各種類群,都有其自身運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發生發展和演替)的規律。人類依靠這些自然生態系統而生存,要利用這些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有時還要對這些生態系統在規模、布局、組成和結構上做一些調整,但都不應從根本上干擾和破壞這些生態系統。要保持它們可恢復和可更新的彈性,使之能持續發揮功能、產生效益。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義,也是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的實質內容。農田生態系統雖是人工生態系統,但其本質上接近于自然生態系統,可以合并一起考慮。有時也可把城鎮作為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來加以分析安排。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按照國際上共同的理解,可分解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四大部分。供給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物質產品,如糧食、飼料、木材、纖維、油料、果品、藥材、花卉、皮毛等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原材料。調節功能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互動中產生的各種效果,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降塵、固沙、調節氣候和空氣成分等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支撐。文化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各種文化服務,如觀賞、旅游、康養以及作為人類某些文化遺跡的載體等等,是人類多種非物質享受的提供基地。支持功能是指各生態系統或其綜合體在維持地球生物圈的運作及人類生存環境所起的支持作用,如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大氣成分和動力過程的維持,以及全球碳、氮、水、某些礦物質循環運轉的維持等等,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
要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就要科學合理可持續地經營管理好所有生態系統,使之綜合發揮其多種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要使其綜合發揮服務功能,在優先發揮生態功能(調節、支持),產生足夠的生態產品的同時,還要取得一定的物質產品,產生足夠的經濟收益。這不外乎有四條途徑,即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開展生態旅游和文化康養(養生、養老、養病)的途徑以及以提供生態產品而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其他生態系統(農田、草地、濕地、河湖水域等)也具有類似于森林生態系統獲得經濟效益的途徑。
這四條可以得到經濟收入的途徑,有的可以兼容,有的不可以兼容。必須針對每一片森林的具體情況,盡量兼顧并各有側重地爭取經濟收入。這將決定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內容。在這個領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如何協調好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利用,使兩山兼得
如上所述,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要科學合理可持續地經營好自然生態系統。原則上,每一片森林都具有四大服務功能,它們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兼容的,而且是相互促進的。例如,一片以優良樹種的高大喬木作為上層木的中密度復層混交成熟林(如東北的闊葉紅松林、南方的珍貴闊葉混交林)既是有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是有高經濟價值和高觀賞保健價值的。
但是從更廣的層面看,各種森林之間也是有差異的。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樹種和林地立地條件的差異,對不同森林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森林法》把我國森林劃分為五大林種,即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風景林和薪炭林。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對每個林種的內涵也有進一步的詮釋,如風景林應具有更多的衛生保健內容,薪炭林也應從生物質能源的廣度來認識,用材林則要細分為速生用材林(主要生產纖維用材)和珍貴用材林(主要生產高檔家具及工藝用材)等。防護林和風景林可歸入公益林一類,實施較嚴格的保護,其他三個林種是可以生產利用的,但也要有適當的保護。實際上,實施生態保護可以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如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要禁止一切經營利用活動,一切聽其自然;而那些將納入國家公園范圍的森林,則只允許適度的生態和科普旅游,也要禁止其他一切經營利用活動。第二個層次是一般的防護林和森林公園,除實施保護外,可以允許進行撫育間伐、衛生伐等經營活動以及防護林的更新伐(如農田防護林的更新伐)。第三個層次是用材林、經濟林和能源林,可以允許有撫育采伐及商業性采伐,但對采伐利用在采伐年齡上、伐區面積上、方式上(包括采伐及集材方式)要給予適當的限制,以維持森林的生態功能發揮。
如果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地確定保護的程度及經營利用的強度和方式,也就是說,實施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再加上林下經濟的開發、森林旅游康養事業的發展、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的均衡化和提高,那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除森林以外的其他自然生態系統雖各有特點,但原則上的實踐路徑是相似的。把所有自然生態系統都保護經營好,就能真正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