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招賢鎮打造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化解“三資”產權交易難題
記者 竇亞昆 通訊員 王興海 苑光友
“二十五萬!”
“二十五萬五!”
4月7日,莒縣招賢鎮西黃埠村在該鎮產權交易中心里,人群中傳來一陣又一陣騷動,后排不少聞訊而來的村民交頭接耳,不時交流著什么,不少人都面露喜色,但前排手拿號牌的投標者們明顯沒有那份閑情逸致,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著公證人的下一句話。
“二十六萬!”
“二十六萬一次,二十六萬兩次,二十六萬三次……成交!”隨著公證人一錘落下,西黃埠村南洼菜園地2.17畝土地今后13年的承租權有了歸屬。
原本底價2.8萬元的村集體土地在短短時間里,迅速“升值”到26萬元。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其交通便利、存儲容量大,競標活動吸引了該村13家競標代表和近百名村民的關注參與。
如今,在莒縣招賢鎮的產權交易中心,每周都會有三四場競標活動。自然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集體資產資源處置、集體工程項目發包等農村集體的資產、資源、資金“三資”產權交易,全部納入到了招賢鎮產權交易中心陽光競標,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使農村集體產權處置公開透明,讓村民看得明白、放得下心。
近年來,招賢鎮工作人員在群眾信訪工作過程中發現,涉及“三資”的村級資產處置暗箱操作是引起群眾信訪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類問題涉及干部作風,特別是時過境遷,沒有紙質合同,化解難度非常大。暗箱操作、群眾意見大、處置不規范等問題屢見不鮮,怎樣才能使農村集體產權處置公開透明,讓村民看得明白、放得下心? 2015年3月,招賢鎮政府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工作領導小組,籌資60余萬元,構筑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設有工作服務窗口、交易洽談室、農村產權糾紛仲裁室、交易大廳等,繪制了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流程圖,以財政經管中心為依托,由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代表全程參與,讓農村產權交易行為在陽光下運行。
在農村產權交易過程中,村里對擬處置的重大事項先擬定出處置方案,報經社區研究,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表決通過,達到家喻戶曉,公示無異議后報交易中心登記備案。鎮產權交易中心發布信息公告期滿后,在鎮產權交易中心公開進行交易。對村集體重大交易事項,還要逐戶征求村民意見,在征得同意后才能進行。交易過程中,由專業人員手持攝像機全程錄像,高清投影儀實時顯示結果,監控攝像頭監控實況。同時,交易中心對交易的受讓意向方進行嚴格審核把關,對其資質、管理、信譽等嚴格審核。交易完成后,及時張榜公布交易情況,全面接受群眾監督。
受益于產權交易平臺的,還有該鎮的北黃埠村。今年3月4日,北黃埠村20畝豐產林河灘地10年土地承包經營權舉行招投標,底價是4萬元/年。經過9輪競價,最終以5.1萬/年的價格成交,溢價率27%。整個過程、結果公開透明,防止了幕后交易,杜絕了暗箱操作和違規操作,防止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大大減少了農民私下交易或因產權不明造成矛盾糾紛,同時從源頭上消除了農村滋生腐敗的土壤,促進了干部廉潔自律,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該鎮通過產權交易中心競標,實現了對村級事權、財權和工程發包權的統管,避免了村干部亂拍板現象,給村民交出了一本“明白賬”,讓越來越多的村集體和農民利用產權交易平臺做起了文章。據統計,自2015年3月成立以來,該鎮通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公開處置、租賃村集體資產資源項目17個,直接增加集體收入60.6萬余元,公開招標村集體工程建設項目34個,節約開支79.6萬元。今年以來,該鎮未發生一起農村土地和集體工程項目信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