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按照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統一部署,各地迅速行動,推進“護苗2015 網上行動”,各相關協會、社會組織以及網民代表等,積極參加對網站內容的評議活動,督促網站重視薄弱環節,落實主體管理責任。
從北京到上海,從山西到廣東,各地紛紛行動起來,響應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統一部署和推進的“護苗2015網上行動”,并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和分重點地提出和部署各項凈化網絡的舉措。可以看出,一張立足于全國,旨在消除網絡不良信息、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監管大網已經織就。對于今年即將到來的“兒童節”以及全國所有少年兒童來說,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禮物,充分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青少年的關愛,以及對青少年成長環境的高度重視。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體現在如何對待婦女、兒童這些弱勢群體上。一方面,婦女、兒童受先天條件的制約,自我保護能力偏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另一方面,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心智還未成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又缺乏辯識能力,是非不分之下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更重要的一點是,少年兒童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遠未形成,生長環境的優劣對于其人格塑造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舉全社會之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其不僅關乎現在,更著眼于未來。“護苗行動”的提出與推行,正是這一宏大議題下的具體而切實的體現。網絡時代,信息呈多元化、分散化、碎片化的態勢向人們撲面而來,滿足了公眾的信息需求和知情訴求,但與此同時,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也必然會帶來負面效應,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傷害更為明顯。
比如在許多城市與家庭,網絡無處不在,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導致很多孩子成為“網癮少年”,沉迷于網絡而無力自拔;更比如,網絡上的各種色情、暴力以及低俗信息,幾乎防不勝防,對于處于生長發育期間的青少年而言,種種誘惑和誤導不可謂不令人擔憂。調查顯示,近年來,因網絡而引發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之勢。
按照規劃,“護苗”專項行動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5月20日至24日,主要內容是動員舉報,輿論預熱;第二階段從5月 25日至31日,主要內容是開展“護苗2015·網上行動”集中治理工作;第三階段從6月1日至7日,舉辦第二屆網絡安全周活動,以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為主要內容。三個階段層層推進,由表及里,體現了專項行動的全面與周密。其核心內容,就是在網絡與青少年之間加設一道“信息防火墻”,通過群體舉報與集中治理,從源頭上堵住不良信息的侵襲,優化和凈化網絡環境。這構成了“護苗行動”的最主要內容。
但要看到,網絡“護苗”不僅要堵,還要有疏,堵疏結合,雙管齊下,才能發揮行動的最大效益。受限于技術原因,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光靠堵是堵不住的。此外,從青少年的性格特點來說,越是他們所不了解的事物,他們越是有好奇心和嘗試的沖動。基于此,從政府到學校再到家庭,有兩方面的工作仍需加強:一是加強青少年的性教育。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性教育的滯后和性知識的缺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羞于談性、談性色變,是一種普遍現象,這也導致很多青少年根本不具備最起碼的性常識,只能轉而通過網絡進行性啟蒙。如果我們能開展科學的性教育,讓少年兒童對性知識有個正確的認識,不僅可以避免很多誤區,也有利于孩子的自我保護。
二是讓青少年與網絡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能被網絡所包圍和綁架。網絡只是我們學習和交流的一種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但目光所及,確實有很多人過度沉溺于網絡世界。改變這樣的現象,需要成人的自覺,以及社會的引導。比如家長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學校和相關部門應多組織一些讀書活動。只有讓孩子內心充實、強大起來,才能真正抵御不良信息的傷害。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