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一頭熱、一頭冷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但社會及公民個人層面的力量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常務副局長周劍平認為,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能夠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明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周劍平說,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夯實社會基礎、群眾基礎,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的良好格局。
“學生時代是一個人道德觀、價值觀、自然觀以及公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生態文明自覺行動的關鍵階段。”周劍平建議,開展生態文明進課堂活動,將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實踐貫穿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周劍平說,還可以充分發揮中央媒體的優勢,解讀生態文明政策,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們需要一個提供生態文明教育的載體。”周劍平建議,建設一個國家層面的生態文明展覽館,面向海內外講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