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靜,女,30歲,是五蓮一中的一名普通辦公室職員、微機教師。丈夫厲海在五蓮三中工作,兩人自2007年組建家庭以來,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幫互助、同甘共苦,攜手共建起溫馨和睦、幸福美滿的家庭。
一、陽光樂觀、愛崗敬業
2006年剛參加工作時,由于工作需要,學校安排許老師在擔任高二年級21個班的信息技術課之外,兼任著電教中心的網站管理工作,雖然很累,但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陽光樂觀的個人性格、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使她受到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好評,贏得學生的愛戴。2013年,許老師又被調到學校辦公室工作,這次還是“雙份工作”,除了做好辦公室日常工作外,還擔任著高一兩個班的微機課。2014年春季新學期一開始,許老師又“換工作了”,這次仍是“特殊待遇”,還要跨兩個學校上班。她在做好原來一中的工作之外,又兼任二中10個班的信息技術課。這樣她每周奔走在兩校之間,周一、周二、周三在二中工作,周四、周五在一中工作。有人問她:“你這樣工作累不累?”她總是笑著說:“我們年輕,沒什么。”
二、身體力行,弘揚美德
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許老師和丈夫在家庭生活中承擔著其他80后家庭無法體會的生活重擔,踐行著他們的“孝愛善”。但也正是這種承擔,成為他們家庭幸福的源泉。
許老師的老家在九仙山深處的一個偏僻村莊里。2006年,由于老家小學撤并,8歲的妹妹每天需要步行兩個小時才能走到學校。從2006年10月份開始,她就將妹妹轉到洪凝小學,帶在自己身邊。現在妹妹已經讀高中了。許老師除了干好忙碌的工作,照顧好自己年小的孩子外,還要關心、照顧妹妹,每天為她準備兩頓營養、可口的飯菜。這樣一天下來,忙得不可開交。
2008年小兩口迎來了她們的愛情結晶,可愛漂亮的乖女兒出生了。乖女兒給他們帶來無盡幸福的同時,還有艱辛的付出。由于丈夫厲海在五蓮三中工作,離家較遠。他也是超工作量的任教著6個班的地理課,同時擔任著班主任,每天都早出晚歸。這樣,照顧孩子的重擔又落在了許老師柔弱的肩上。
許老師的父親身體不好,常年有病。2011年,父親肺心病引起了呼吸衰竭,1年時間里先后幾次住院,花去了十幾萬元的醫療費用。母親由于多年辛勞,患上嚴重的頸椎病,也需要打針吃藥。照顧父母和妹妹,又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一段時間,她們夫妻倆在醫院、學校、幼兒園來回奔跑,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1年。現在,許老師每月還承擔著父親400多元的醫藥費。
禍不單行,2011年,許老師的公公在打工時又發生了意外,左手的4個手指被鋼絲切斷。婆婆由于過度勞累,腰椎間盤突出日益嚴重,而且家里還有癱瘓將近10年的老婆婆需要人照料。丈夫厲海作為家中的獨子,婆婆家的擔子又壓在了他們倆身上。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著。但他們小兩口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反而成為他們工作的動力。他們倆從沒有曠過一次工,沒有給學生耽誤一節課,每天總是帶著微笑工作,充滿激情地站在七尺講臺,書寫著他們80后的夢想。
三、勤儉持家,熱心助人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雙方父母身體多病,需要從經濟上給予幫助,所以他們倆在生活中非常注意節約。夫妻倆總是把每一分每一厘都用在刀刃上。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還力行低碳:手洗服裝,使用無磷洗衣粉;選用節能電器,隨手關燈;出行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等。不富裕的生活讓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許老師經常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這種愛是小愛,如果這份愛能夠延伸到親朋鄰里及陌生人身上,就成了一份大愛。”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2012年,丈夫厲海舅舅家的表妹上高三,由于學習壓力大,不適應宿舍集體生活。他們倆便將表妹接到家里照顧。那段時間,每晚10點,他們家廚房的燈總是亮著的,因為他們要給上完晚自習回來的妹妹做夜宵。2008年至2012年間,許老師的兩個表弟和一個堂妹先后從五蓮一中考入大學。他們都感念上學期間姐姐的照顧,每年寒暑假都會到許老師家小住幾日。
許老師夫妻倆還是小區里的80后“熱心腸”。小區里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夫妻倆總是二話不說,盡自己努力給予他們幫助。
除了關心親朋鄰里,他們非常重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他們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道理,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同情之心、憐憫之情。在街上,只要遇到乞討的老人、殘疾的孩子,他們都會教育女兒拿些零錢給他們。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用心澆灌,用愛經營。從許老師一家,我們看到了傳統家庭美德在80后家庭中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