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英,40歲,1994年參加工作,現為日照五蓮縣局(分公司)石場煙站會計。工作中,她勤勤懇懇,認真細致,連續5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生活中,她任勞任怨,孝敬老人,被日照市婦聯評為“好媳婦”。
她和丈夫吳增波1999年結婚,兩人老家都在農村,結婚時家庭條件并不好。吳增波原本在縣里的造紙廠工作,2002年,造紙廠因效益不佳倒閉,家里的重擔都落在了王本英一個人身上。
王本英的父親患有肺氣腫和冠心病,隨著年齡增大,病情越來越重。2007年7月8日,父親突發心臟病住進了醫院。3萬多元的心臟起搏器,加上5萬元的住院費,她和丈夫省吃儉用,四處借錢,才勉強湊夠了看病費用。但面對父親,她永遠只有一句話:“家里都挺好的。您就安心養病吧!”
然而禍不單行,就在父親身體狀況剛剛有所好轉的時候,2008年底,她的公公被確診為尿毒癥。醫生告訴她,尿毒癥治愈率很低,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考慮送到重癥監護病房治療,每天的開銷大概在5000塊錢左右。為了給老人看病,她對丈夫吳增波說:“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給老人看病。”
父親看病的錢一直都沒還完,現在還能去哪兒借錢?她和吳增波一商量,決定賣房,兩口子結婚時,在縣城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他們賣掉,又在離縣城較遠的地方買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賣房子換來的6萬塊錢,就成了公公治療的第一筆費用。但每天5000多塊錢的開銷像無底洞一般將她和吳增波越吞越深。后來醫生建議,把老人接回家里治療。
王本英的母親在老家照顧90多歲的爺爺,婆婆在農村照顧90多歲的姥姥。為了方便照顧父親和公公,她把兩位老人接到了自己的家中,每天為他們喂飯、洗臉、洗腳、換洗衣服。
剛開始進行透析治療時,公公身體反應很大。看到老人難受的樣子,她便想辦法幫老人減輕痛苦。她知道老人疼愛孫子,每次到醫院透析,她就讓兒子陪老人說說話。一次,醫生對老人說:“這閨女可真是孝順,大叔您真有福氣啊!”老人自豪地答道:“這是我的兒媳婦,但是比閨女還親呢!”
煙葉收購期間,工作繁忙,為了工作家庭兩不誤,王本英4點鐘起床,做好早飯,便趕往煙站。中午,丈夫吳增波下班回來,給老人和孩子做午飯。晚上,等到王本英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經是晚上8點鐘了,但她仍要忙里忙外照顧老人。
她和丈夫的付出,兩位老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每天他們都會幫著掃掃地、倒倒垃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看在眼里,學在心里,每天都幫爺爺、姥爺捶捶背,揉揉腿,幫爸爸、媽媽洗菜、洗衣,努力學習,讓家人高興。
兩位老人輪流住院,王本英也漸漸和醫生熟悉了起來。見到她來醫院,有的醫生就笑著問她,“這次是跟哪個爸爸來的?”她都會幽默地說,“是帶親爸爸來的”。
這個苦難的家庭,因為王本英和丈夫吳增波誠敬的孝心,沒有被苦難打倒,反而開放出幸福和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