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底至3月上旬,記者在河北清河縣東高莊村及周邊多村調查發現,一些羊絨生產廠家存在“以次充好”“虛標羊絨含量”等造假行為。在這些廠家手里,羊毛甚至兔毛、兔絨經過洗滌等工序后,搖身成為“純羊絨”。所謂的羊絨含量標簽更是“愛寫多少寫多少”。(據《新京報》)
要知道,羊絨制假有著多個環節,隨便哪個環節監管能夠硬起來,造假產業恐怕都不至于會形成如此大的陣勢。某種程度上說,“羊絨之都”的造假現象,和此前被媒體曝光的“鞋都”造假產業一樣,實質都可以歸咎為地方經濟的轉型困境。由于技術、資源便利和商業氛圍,一些地方率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產業,這其實是一種難得的比較優勢。特別是電商經濟的發展,為這些產業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但是,這種“一夜暴富”的傳奇,也幾乎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市場短視和粗放競爭,造假、高仿鏈條的出現,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甚至在一定時期內,“大樹底下好乘涼”,這種躲在正品背后的造假產業,會進一步制造一種產業繁榮假象,出現假貨與正品“齊飛”的現象。所以,地方監管部門也就很可能對之“睜只眼閉只眼”。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為地方發展埋下了隱患。隨著消費升級和外部市場監管趨嚴,假貨的生存空間必定越來越小,隨之帶來的便很可能是地方經濟的轉型之痛。
被“假貨”籠罩的地方特色產業,終究難以走遠。套用“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拿出必要的勇氣和智慧與制假、售假及時告別,無異于是“自砸招牌”,從中所獲得的“利好”,也終究是要“還回去”的。當然,這僅僅是基于地方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談,從市場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嚴厲打假,更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