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帥
日均讀者超過1萬人次,累計接待讀者近千萬人次,舉辦各類公益活動1800多場次———自2015年12月26日啟用以來,市圖書館新館成為市區文化設施新亮點。
去年年底,來自五蓮縣5個鄉鎮的40余名文藝骨干齊聚高澤鎮,在市派專業舞蹈老師們的指導下認真學起了高蹺、旱船表演,他們承擔著一項光榮的任務——— 為全縣父老鄉親們表演,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今年5月23日,東港區陳疃大集上充滿了濃濃的“文化味”,日照市“鄉村文化大集”正式啟動。“看人家這廣場舞跳得真好,我們回去得好好練練。”坐在舞臺前的李大姐邊看節目邊跟同伴交流。市文廣新局以農村大集為切入點,2018年在全市選取15個鄉鎮進行“文化大集”試點,2019年將全面推開這項工作。
東港區后村鎮曲河南嶺村村民冷勇,一直以來都喜歡去村委的黨員活動室看書學習,因為“這里安裝了電視、電腦等活動設備,配備了圖書、展板等學習資料,俺村的人都愛到這里來。”
近年來,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日照大地,惠及每一個人的“文化網絡”逐步完善。今年,日照市成功創建“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莒縣榮獲“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稱號,這其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著眼于文化工作實際和群眾需求,我市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先后把“加強基層文化服務和建設”“市圖書館建設”“文化惠民項目進鎮村社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提升”等4個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同時,建立了日照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形成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逐步構建起了覆蓋城鄉、普遍均等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目前,市級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市美術館、市博物館新館將于明年建成啟用,區縣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兩館”(其中嵐山區、莒縣、五蓮縣還建有博物館),所有鄉鎮全部建有綜合文化站,建成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600多個。
在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的“農家書屋”里,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前來看書、借書的學生們都絡繹不絕。這是我市800多家“農家書屋”中的一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書屋不斷進行著出版物補充更新和數字化升級。
建設“農家書屋”,是我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惠民項目,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真實寫照。類似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磚添瓦的工程和項目比比皆是———實施的“千百重點文化工程”,被省政府授予“首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探索建立了“1+11”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制度體系,形成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日照模式”;打造“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工程,每年組織專業藝術院團、莊戶劇團深入鄉村、社區進行送戲演出;實施廣播電影電視惠民工程,著力推動廣播電視“戶戶通”“優質通”;推行全民閱讀工程,打造“書香日照”品牌,我市有4個家庭被評為“全國書香之家”。
打造文化活動品牌,擴大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影響力。我市先后打造了春節元宵節廣場文藝展演、百場免費公益培訓、合唱藝術節、日照戲劇周等150多個重點文化活動品牌;去年,以“喜迎十九大·唱響新日照”為主題開展群眾文藝演出、書畫展覽、朗誦演講、報告宣講、全民閱讀等數千場文化藝術活動;圍繞“旅游富市”戰略,推出了旅游文化演出季,已舉辦20場大活動、1000余場演出,引起了較大反響;去年成功承辦第八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實現了“成功、精彩、難忘”的辦節目標;今年7月份,以“活力日照·樂享文化”為主題的2018年日照市民文化藝術節,讓更多普通市民登上文化大舞臺。
此外,通過不斷繁榮藝術創作生產,實施文化精準扶貧,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等系列舉措,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為300萬市民輸送著豐富的文化營養。
有“硬件”為支撐,更有“軟件”來充實內涵,日照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如一棵參天大樹,扎根豐沃的文化土壤,在陽光雨露中成長,結出累累碩果,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