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山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蔡潔挺在寢室“用自縊的方式”“選擇了離開”,他的遺書最后寫著“痛苦啊”。蔡潔挺想不開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論文收集資料太難無法按時完成只得延期畢業,二是工作難找多次被企業無視產生了很強的挫敗感。(據5月4日《新京報》)
耳東:論文延期導致無法如期畢業本是一種正常現象,工作壓力大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無法接受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不會面對現實的挫折,容不下人生的瑕疵,才是真正的人生悲劇。
陸南:對于廣東省最牛的高校中山大學的研究生來說,再冷門的專業找份工作并不太難,何況家里能給他安排工作。可他偏偏強調專業對口,人為地給找工作設置很高的條件。
楊朝清:碩士自縊的背后,是求職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長期以來,研究生的培養都處于一種“放養”狀態;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求職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謂微乎其微。
小漾的漫畫屋:去年今日,正和你經歷相近相似的痛苦。那種感覺,歇斯底里地絕望。可是,面對你的離去,我想說,熬了這么久你都挺過來了,也許還可以再等等的。
習樂悠悠:當年,我的論文報題也被導師否定了,但是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親自去實地考察,后成功通過;后來,又遭遇找工作難,但是我狠下一條心,從“臨時工”干起,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天地。不得不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趙查理:一個人遇到極大難處,活著需要千萬種理由,死亡只需要一個閃念,教育能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讓個體繞過生命陷阱,走向開闊多元的未來。故此,為了拯救蔡潔挺們,除了就業和心理援助,除了高校和教育反思,還需重新發現教育價值,讓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社會化,至少也可成為合格公民。拯救非正常死亡的大學生,應從大學教育自救開始,道理不言自明。
張玉勝:無論是動輒使性的“把不住”,還是難以自拔的“想不開”,極端行為的根源都在于對生命敬畏的缺失。由此看來,強化生命教育、拯救理性回歸,無論是對于在校教育、還是引導為人處世,都具有勢在必行的現實意義。
王歡:悲劇已經發生,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學生本身,我們能做的只有探求原因、糾正過錯,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伍鴻榮:選擇不歸路,應與當前“大躍進”式的高學歷教育模式有關。只注重量的擴增。其質量究竟如何?從當前社會反映來看,是令人堪憂的。選擇不歸路,應與當前“大躍進”式的高學歷教育模式有關。只注重量的擴增。其質量究竟如何?從當前社會反映來看,是令人堪憂的。■田婷婷 黃海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