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伯納德·奧斯特利說:“文化,無論我們怎樣給它下定義,都是我們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文化是我們的環境和我們適應環境的方式,是我們已經創造的世界和仍在創造的世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促使我們改變世界的動力?!?br/> 文化,是一個幾乎每個人都了解但又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的問題。筆者嘗試對文化問題作一簡單的闡釋,從文化的三個“什么”說明文化的功能與文化建設的核心之道。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義可能是世界上最為復雜、最為多樣的,據統計,國內外關于文化的定義接近300個。
1、文化的涵義
“文”的本義是各色交錯的紋理。《易·系辭下》:“物相雜,故曰文?!薄墩f文解字》:“文,錯畫也,象交文?!币隇榘Z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盎钡谋玖x有變、改、造化、化育等意。《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薄兑捉洝ゅ鑲鳌罚骸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r/>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產品)
中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
2、文化的三個層次
最表層的是物質文化,例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器物文化等等。
更內層的是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法律制度等等。
最深層的是思想、信仰、道德等等,其核心即文化價值觀,它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特征,最終都體現于對價值的判斷上。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3、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價值體系中起主導和支配作用的價值觀。文化的認同,核心在于形成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即文化之“魂”。講軟實力、文化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
以空氣的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喻核心價值觀的影響,生動傳神地展現了核心價值觀對于個體、民族、國家所具有的生命線意義,也形象貼切地提出了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所要達到的狀態、境界、成效。
今天,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br/>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國家需要價值導航。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勾畫的正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
二、文化為什么?
文化的功能,或者說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文化之于個人的作用
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所有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幸福。這意味著我們活動的目的在于我們作為人的繁盛——健康、活潑、實現了我們的潛能、生活盡可能地完滿。為了獲得幸福,我們應當努力過一種使用我們天賦的理性能力的生活?!?br/>文化的根本作用在于使人生活的更幸福,或者說,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幸福就在美好的人性、人心和人情之中。幸福的人一定不可或缺善良的人性、知足的人心和親密的人情,而幸福需要靈魂的導師、信仰的指引、心靈的升華和價值的創造。正是在文化的滋養中,人們才能獲得無比美妙的幸福感受。
幸福感成就于價值觀。對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積極體驗,由此滋生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可以增強幸福感。有了責任、有了成就,一個人的幸福感就會好一些。
對世界及人類社會的基本信念,產生的穩定心理預期即踏實感和安全感,可以增強幸福感。也就是說,一個人幸不幸福,關鍵是在于這個世界可不可靠,這個人可不可靠。如果我們很踏實、很安全,覺得這個世界可用、可控,我們一般來說是比較幸福的。
所以說,幸福就是有思想支點——信得真;幸福就是有理論支撐——看得清;幸福就是有精神支柱——想得通。
2、文化之于國家、社會的作用。
韓國前文化部長曾說過令人肅然起敬的話:十九世紀是武力征服世界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經濟改變世界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文化影響世界的世紀。在全球化時代,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
一個社會能否保持穩定、和諧,能否健康、持續地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作用;而一個社會出現種種問題,也都有其文化根源。正因為如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深刻地指出:“社會問題起于文化失調”。
當今我們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源于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問題。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指出,人類面臨的三大根本關系——人和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其精神世界的關系。當下這三大關系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人和物的關系問題,表現為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和人的關系問題,表現為道德滑坡、人際關系緊張;人和其精神世界的關系問題,表現為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虛、無聊。這些問題的出現,說到底是文化價值觀出了問題。
三、文化建什么?
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更好地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和根本任務又是什么?
1、文化建設首先要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增強文化自覺,就是做到以下四個高度自覺:一是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上高度自覺;二是文化擔當上高度自覺;三是對文化發展規律把握上高度自覺;四是對本地文化資源和傳統的全面了解上高度自覺。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一是不忘本來。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二是吸收外來。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與世隔絕,都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考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三是著眼將來。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歷史的輝煌,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的蓬勃生機,來自于未來發展的光明前景。
2、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化人”
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也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教育和精神感化,使人們接受特定的社會價值規范,成為擁有特定價值觀的人。
“文化化人”,不是用規章從外部限制人的言行,而是提供一種無形的文化道德規范,從內部塑造人的心靈,使人無論何時何地、有沒有外力的監督和約束,都能自然主動地順從與規范做人做事。所以,作家梁曉聲說:“文化要成為一種力量,首先是要化到本國人的心里去?!?br/> 這種“化”,是靠“文”潛移默化,用“文”打動人心,從而把人的整體素質“化”高,把人的追求和境界“化”高。人靠文化促進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以此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繁榮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完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的目的,是為群眾自主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保證。為群眾搭建舞臺,讓群眾的藝術才華充分展示,不僅是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從更深的層次上講,是讓更多的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繁榮經營性文化產業,就要努力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文化繁榮的標志是眾多精品力作的出現。文化精品是民族的精神食糧,也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的傳承也是通過文化精品來實現的。只有文化精品才能流傳百世,構成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
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思想性、知識性寓于藝術性、觀賞性之中,并通過藝術性、觀賞性得以實現。文化精品最大特點是,并不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終結,還要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精神情感,潤物無聲地引領社會的風尚。楊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