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3月9日報道:全國人大代表、日照市委書記齊家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讓‘服務’成為各級干部的習慣和自覺,把店小二、保姆式服務落到實處。”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各級干部的職責就是要為人民群眾做好全方位服務。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干部的思維還停留在“管理”上,而沒有自覺地轉到“服務”上。這也必然影響到“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影響到營商環境的改善,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事實上,管理與服務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干部運用自己的權限進行管理,實質上是為了“服務”———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人民群眾生活的不斷改善。而要做好“服務”,也必須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問題的關鍵在于是為“服務”而管理還是為管理而管理,核心在于是不是真心為了群眾。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就是要用“服務”的理念去做管理的事情,做到為“服務”而管理。如此,才能讓“服務”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服好務。
轉變理念,讓“服務”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就要實現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轉變,多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群眾的愿望出發,去思考應該放什么權、如何更科學地管理,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考慮我想放什么權、我想怎么管理。這就需要干部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問群眾想什么,及時發現工作中還存在哪些與群眾要求和期待不相符合、不相適應的問題。如此,才能把“服務”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轉變理念,讓“服務”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還需要創新管理與“服務”的手段,使之既高效又不擾民。這就需要加快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多運用信息化、大數據等現代化手段,盡量減少現場督察、檢查等傳統方式,在“無形”中實現管理與服務,從而為群眾提供最貼心的服務,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最優化的發展環境。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干部要做好“服務”這篇大文章,首先要轉變理念,讓“服務”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楊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