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唱響“創新、落實”工作主旋律,也是貫徹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體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但要讓創新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必須把創新落在實干上。
創新,需要實干精神。
創新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玄談,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必須扎到最深的現實中去,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要解決問題,不能停留在“想”上,而必須付諸行動,敢于嘗試———試著去做、去實踐。只想不干,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也永遠不會有創新的成果。
不論是大的技術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還是小的創新———普通工藝技術的改進,都是奮力拼搏、苦干實干的結果。為研制嫦娥四號軟著陸的“緩沖拉桿”,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攻堅克難,歷時6年經過了無數次實驗,才最終成功。日照港鐵運公司徐玉金班組的工人們,長期扎根在機車檢修車間,靠實干先后攻關科技創新成果390余項。
實干,需要以創新的精神去干。
實干不是亂干、蠻干,而是要會干、善干。用舊思維、老辦法去干,往往事倍功半;以創新的精神去干,才會事半功倍,把工作干好、干出成效。很多時候,問題之所以成為難題,并不是因為問題無法解決,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好的辦法。突破常規思維的限制,才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辦法,以創新之策破解萬事之難。
不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體制機制的創新,都需要有創新思維,掌握科學方法。青蒿素之所以能研制成功并獲得諾貝爾獎,關鍵在于以屠呦呦為首的研究團隊與時俱進,及時引進、消化、吸收現代醫藥學和中醫藥學等先進科研方法,保持科研方法的科學性、先進性。一個地方體制機制改革的成功與否,也取決于改革者是否有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是否善于統籌、精于謀劃。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但只有把創新落在實干上,才能把好思路變好出路,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楊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