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帥
2月9日,農歷正月初二,按照慣例,是胡兆昌、葛平花老人一家春節聚會的日子。
往年,子女們來了之后都大包小包拎著——除了給爹娘帶點禮物,還得帶著菜、肉。因為老兩口沒有經濟收入,平日里靠子女贍養,所以聚會時他們也都習慣帶點菜,給老兩口減輕點負擔。
但今年可和往常不一樣了。“今年春節,俺可以用自己掙的錢買年貨了!”胡兆昌老人高興地說。
他告訴記者,從2015年開始,自己可以按月領“工資”了,老人非但不用再讓子女每月給生活費,還能有不少余錢去置辦年貨、買肉買菜。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農民是如何領到“工資”的呢?胡兆昌告訴記者說:“這要多虧了現在政策好!”
胡兆昌是五蓮縣街頭鎮前胡村(原杜家溝鄉前胡村)的普通農民,種了一輩子地,過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出生于1940年的胡兆昌上過高小,有些文化底子,所以在種地的同時,他還擔負起了民辦教師的職務。在村里,他當了六年的民辦教師。
此后,由于村里需要,胡兆昌放下教鞭,背起了藥箱,成為了一名“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赤腳醫生”為解決中國一些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作出了積極貢獻。
“赤腳醫生”也就是鄉村醫生,胡兆昌經過了培訓,掌握了一些藥理知識。在此后的25年里,他邊種地邊為鄉親們看病、打針,背著藥箱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幫很多人減輕了病痛,在村里也漸漸樹立起了威望。
“那時候村里的小孩都怕我,要是誰家有小孩不聽話了,他母親就會說‘再哭就讓你爺爺來給你打針’!小孩保準就不敢哭了。”
由于長期在山間勞作,胡兆昌腿腳不好,腿上的關節漸漸變形了。有一次,他不小心磕傷了眼睛,導致右眼失明,生活更加不便。為了讓爸媽日子過得輕松點,子女十年前在五蓮縣城附近的一個村里租了套房子,把老兩口接了過來。
去年,五蓮縣出臺了《鄉村醫生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建立起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新機制。子女得知了這個消息,幫助胡兆昌準備好了材料。由于胡兆昌各項條件符合該辦法,根據規定,他以后每個月都可以領到500元補助。
此外,根據該縣相關政策,原民辦代課教師也可以領到教齡補貼了。胡兆昌當了六年民辦教師,每個月又能領到120元補貼。
自2015年1月1日起,五蓮縣居民基礎養老金由原來的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5元。如今,胡兆昌每個月都能領到705元,加上老伴的85元基礎養老金,老兩口每個月有790元的“工資”。
大女兒算了一小筆賬:“以后基礎養老金還會上漲,用不了多久,兩位老人一年的收入就能過萬了。”對于日常開支并不多的兩位老人來說,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
以前老人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的花銷全靠子女供應,如今有了“工資”,在為子女節省了開支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為孩子付出一輩子的兩位老人有著自己的打算:把錢攢起來,說不定子女還能用得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