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江雪 通訊員 劉聰霖
8月初,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基層通訊員新聞寫作暨新媒體傳播培訓班在莒縣安莊鎮開講。
有何特殊?這是日照報業集團(日照日報社)在全市進行基層通訊員巡回培訓的第一講,其涵蓋范圍從鄉鎮黨委工作人員延伸至各個社區群眾,講授的基層新聞知識和新媒體傳播特點,也充分考慮了通俗性和實用性,從哪種算是新聞線索講起,到基層通訊員能發揮哪些作用,將新聞知識與各通訊員的日常工作結合在了一起。
“俺天天在村里,以前覺得寫新聞離自己很遙遠,這種培訓讓俺知道能干什么、怎么干,現在開始覺得挺有興趣的。”該鎮黑石社區一名參訓通訊員這樣說。
“打造這樣一支隊伍,既是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進一步加強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具體實踐,也是把意識形態管理工作做扎實做硬氣的堅強基石。”安莊鎮黨委書記馬克讓告訴記者,早在今年4月份,該鎮便著手,優先選取有責任心、有宣傳報道意向的黨員群眾70余人,成立基層通訊員隊伍,并建立了微信工作群,邀請全鎮機關干部、中小學教師等群體入群,極大便利了新聞線索的提報、輿論宣傳合力的凝聚。
同時,在通訊員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安莊鎮黨委政府與日照日報密切聯系,全程關注,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力求打造有利于基層宣傳報道的通訊員隊伍長效機制,總結出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談起打造這樣一支隊伍的初衷,馬克讓告訴記者,還是修建那條生態防護堤所帶來的啟示。
2016年底,青峰嶺水庫生態防護堤的通車,結束了這一片區50多年無法沿庫跑車的歷史。而這段長42公里的防護堤,是在資金不到位,沿線15個村莊紛紛自行發動群眾進行沿線清障、晝夜施工,鎮全體機關干部主動放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靠在工地上完成的。
這一工程共動用機械230余臺,人工6500余人次,水庫岸堤從160米水位修筑到162.5米,最大填深8米,動用土石方400余萬立方米,可全過程只用了36天,這是安莊鎮創造的奇跡,也是該鎮后續發展的底氣。
“修建防護堤,光俺們鎮上就有1萬余名庫區群眾受益。路通了,各個項目也來了。”說起那段日子,一位村黨支部書記說,連清帶建,村里沒有一個人抗議的。
“這就說明,只要我們工作做得好,思想宣傳到位,讓老少爺們聽得懂政策、看得到變化,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是在挨家挨戶調研、做思想工作的經歷,讓該鎮黨委政府產生了打造一支輿論宣傳先鋒軍的想法。
這一想法,正好踩在了日照報業集團(日照日報社)發展黨報媒體通訊員隊伍的節點上。
通訊員隊伍直通到村,讓各個鮮活的、接地氣的新聞點不遺漏、不錯過,各項關乎民生發展的新聞、政策廣泛傳播,讓群眾享紅利、得實惠———這支剛剛建立起來的隊伍已經開始發揮它的作用。
“現在俺都有通訊員證了,感覺挺自豪的。”一位剛剛領到日照日報通訊員證的村干部笑逐顏開,“我得吸引更多人參加到這支隊伍當中來,為俺家鄉的發展營造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