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
筆者所在小區雖然放置了標識著“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種顏色的垃圾桶,然而很多居民扔的垃圾依舊為“混搭”狀態,沒有進行相應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習慣,折射出個人文明素養。垃圾分類只是“舉手之勞”,可現實中就是有人懶得“舉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多年的生活習慣難改變,居民的自主性還比較低。因此,推進垃圾分類,重在將垃圾分類習慣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
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垃圾分類不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情,而是一種環保責任。只有每個人都動起手來,一起為改善生活環境努力,垃圾分類才有可能落實到位,綠色發展理念才能蔚然成風。這就需要每個人從我做起,主動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并準確投放至指定的垃圾分類箱,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需要正向激勵舉措。人的生活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在垃圾分類上的高度自律更不可能馬上形成,相對于負面的罰款、垃圾收費等方式,給予激勵是普通群眾最能接受的推進垃圾分類的方式。上海有的小區出現了智能垃圾箱,扔垃圾還可以刷卡積分,賬戶積分通過網絡即時傳到后臺系統,攢到一定分數,就可兌換米面油等獎品。這樣的激勵就能在一個不小的區域內很好地完成垃圾分揀,引導市民自覺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垃圾分類牽著民生、連著文明,關乎著生態環境。只要大家都行動起來,養成垃圾分類投放好習慣,就能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