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建玲
他是一位照顧年邁母親的好兒子,他是一位村里出了名的熱心腸,他是全村830口人的健康守護者,他還是一位身患強直性脊椎炎的病人,他一直用病著的身體走在給別人看病的路上,越走越遠,沒有停歇,因為他有心愿,愿天下患者早日擺脫疾病之憂,因為經歷過病魔的他,知道生病的痛,體會到痊愈的喜。
5月27日,記者在東港區三莊鎮西王家村衛生室見到了這位大山深處的醫生——— 王遠平。當時的他正在將藥品信息錄入到電腦中,眼神里有著醫者的專注與認真。僵硬的上半身只能坐在有著高高靠背的椅子上,在衛生室里,他是醫生,也是病人。
高一患病 立志成醫
1975年的春天,王遠平出生在大山深處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患有嚴重的疾病,他在高一時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從此以后他上半身僵直不能彎曲,胯部疼痛難耐,便輟學在家臥床不起,一年、兩年、三年……直到家里無力治療。隨著病情加重,王遠平曾一度大小便不能自理,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嚴重的時候體重還不到90斤。
“我得病3年后,父親患病離開人世,母親也體弱多病,面對重重壓力我曾經幾次想以死來解決一切,可是想想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我不忍心再讓母親傷心,想想以前讀過的書中,張海迪、保爾,他們雖然也身患重病,但卻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為什么就不能呢?”王遠平說,當時他活得雖然悲觀,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讓他下定決心成為醫生,治病救人。讓更多像他一樣受疾病之苦的人早日擺脫痛苦,重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救人的前提就是他得從病床上走下來。
就這樣,王遠平忍著疼痛,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從床上到床前,從床前到客廳,從客廳到院子,從院子到大街,一步步雖然邁得痛苦,但卻走得堅韌,雖然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但是為了學醫的夢想他都咬著牙堅持了過來。
從病床到大街,從病人到醫生。王遠平在鍛煉走路的同時不斷自學醫學書籍,后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考進了東港衛生學校,并獲得了衛生學校畢業證書,2010年參加了鄉村醫生資格考試,取得了鄉村醫生資格證并被衛生院招聘錄用,成了為大山深處的健康守護者。
看病救人 不忘初心
“你給我打的吊瓶是不是從河里打來的水啊,這么便宜,都不夠你手續費的。”當天,正在衛生室打針的80多歲的王大爺開玩笑地說道。
王遠平開始了行醫之路后,他給自己重新設定了一個目標——— 要盡他自己所能給患者提供科學合理規范的就醫服務,讓更多的患者早日擺脫疾病之憂。在平時工作中,他始終堅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合理配方,對癥下藥,盡量讓病人少花錢治好病,能吃藥不打針;不需要用藥的,指導他們合理飲食起居調節;遇到超出診治范圍的病人,親自陪著轉到上一級醫院,并跑前跑后協助病人做檢查,直到安置妥當。
無論是白天,還是半夜急診,他都忙前忙后。墊付醫藥費,路費,飯費,他不記得有過多少次。他說他把錢看得很輕,把生命健康看得很重;他說他只想多付出一些,來減少病人的一些痛苦;他說老百姓不容易,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他不忘初心。
“因為一得病就是二十多年,家里的錢也都用在父親和我治病上,所以至今沒成家,往往都是幫病人忙活一整天,回到家繼續照顧年邁的母親。母親近幾年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尤其是一到冬天,哮喘病折磨她老人家,過年包水餃都包不了,即使是這樣,母親也經常教育我,要把病人當自己的親人,不用惦記她自己一個人在家,母親是這樣說的,我也是這樣做的。”王遠平告訴記者。全天堅守 全面服務
“不舒服嗎?”每次就餐時間,看見有村民來到衛生室,王遠平都會放下手中的碗筷先為病人診治。為了不耽誤前來看病的村民的時間,有時候王遠平一頓飯都得分好幾次才能吃完,但他從無怨言,“飯可以先不吃,但是讓街坊一直等著多不好。”
現在吃住都在衛生室的他,全天24小時為村民服務,不管是什么時間,只要有人來看病,他都耐心對待,從不耽誤。
給村民建立健康檔案,定時間給村民上門復查,看到老人提水,幫忙送到老人家里,老人晚上看病太晚,扶著老人回家……他用彎曲的身體挺直的脊梁做了太多太多。
西王家村身處大山,山路頗多,一個腿腳正常的人天天奔波在這樣的山路上也很費勁,王遠平就是這樣翻越山坡上門服務的,即使自己腿腳不方便,他還是堅持去給出不來門的村民看病。
王遠平說,去年夏天一個老太太忽然暈倒在地,接到家屬電話后,他背上藥箱就急匆匆地上路了,路上走得急,幾次差點摔倒。到了之后,顧不得揉揉已經生疼的腿,立即取出血壓計和聽診器跪在病人身邊做診斷,憑經驗診斷病人為腦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這是兩種很兇險的疾病,容不得一點耽誤,他立即撥打了東港區醫院的急診電話,并冒著烈日徒步行走三里多路迎接救護車,然后陪病人一起去醫院,并墊付上醫藥費,等病人家屬趕到病房后,他默默拖著已經疼痛麻木的雙腿、虛脫了的身體走出醫院,獨自到車站坐車回家。
像這樣的經歷他說他已經數不清了。
“平日里村民也愿意找我幫忙,估計就是看著我這人實在吧,調調手機、充充話費,都找我來做,我也愿意幫他們。”王遠平說。
無私付出 村民銘記
當天,記者在采訪王遠平的過程中,來到衛生室的人絡繹不絕,有看病的,有路過衛生室送水果、送蔬菜的,還有來還欠款的,看得出村民對他的愛與感激。對于此景,王遠平感謝村民的用心,記得自己的付出,但他從不收村民的任何東西。“老百姓不容易,就靠種地糊口,我能幫就幫他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王遠平說。
“我得去給村里老人復診了。”王遠平說著拿起聽診器,背起藥箱走出了衛生室,踏上了崎嶇的石頭路,彎曲僵直的身體走得很是吃力。幾分鐘,王遠平來到了86歲的范偉菊家,對著正在家門口整理樹枝的范偉菊噓寒問暖,了解身體狀況。老人家坐在石頭上,為了方便檢查,保持高度,身體不允許的王遠平習慣性地跪在了地上,給老人家量起了血壓。
“還是有點高啊,記得晚上早休息,少吃鹽,合理飲食。”王遠平對著老人家說道,老人點頭答應著。
“村里多虧有他啊,大病小災的都是他給治療,孩子們不在家,出遠門打工,他就是村里的好兒子。”范偉菊認真誠懇地說。
從地里忙完農活的王大爺,說到王遠平也是贊不絕口,“他為人特別好,實在能干,為村民做了很多貢獻。”
“夢想實現的過程往往充滿了淚水和汗水。可不管怎樣,我依然感激夢想,讓我有了人生的方向,讓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也許上天決定了命運,可我不相信手掌的掌紋,我只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我愿意去付出,用汗水澆灌夢想開出花朵,為人生添彩。”這是王遠平的人生格言,他這么說,也一直在行醫的路上這么做著,他用彎曲的身體,挺直的脊梁撐起了大山里村民健康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