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電視廣告節目中竟然有一款“某某搜題”的手機APP運用軟件,不由感慨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追你”。
在中學奧數就能難倒一大片高材生的同時,青少年們也不得不獨辟蹊徑,在網絡空間中尋找學業難題的解決方案。你得承認,網絡配合上手機、電腦之后,也已從玩具上升到了工具的性質。這也是青少年們對它產生依賴性的邏輯。
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也釋放了年輕人交際、娛樂的最大可能。沒有網絡,他們就無法用TFBOYS或跑男作為彼此興趣的對接暗號,也就有可能被大群體所孤立。所以,像干海綿一樣吸水,也就成了這些90后、00后對于網絡世界的渴求語境。然而,問題來了,網絡是否能用一份原本的初心來接待這些稚氣淳樸的孩子呢?
答案是未知的。網絡是資源共享者,是IP地址后的變幻莫測,卻也存有成人世界的“兇險”。這種兇險,在成年人來說,或許有免疫力,但對于青少年來說,則是光怪陸離的多棱鏡。
譬如,在很多門戶網站的首頁,你都很難看到曖昧暴露、打擦邊球的色情圖片。但如果你隨意點開某個鏈接,那情況就大不一樣。各種無底線、無原則的圖片猶如排山倒海一般,涌向電腦屏幕前的那雙眼睛。
筆者在5月30日登陸某國內頂級門戶網站,在點開某個嚴肅性的新聞之后,把鼠標下拉,就看到“御姐上演黑絲誘惑”“呆萌妹子也有性感一面”,且還伴有魅惑性視頻截圖,以求你情不自禁的點擊。鼠標再往下拉,各種限制級的網言網語,也就在此不表了。
網絡生態就是如此,它很清楚觸發法律的底線在哪。但一干熟稔傳播學的“太極高手”們,卻能在標題黨的協作下,把那些低俗、色情的內容上架到某個角落中。隨著青少年的跳躍式點擊和碎片式的閱讀,有很大幾率是讓雙方產生遭遇的。
這種遭遇,或許是波瀾不驚。很多未諳人事的孩子會面紅耳赤地把它關掉,并且抱有一種做錯事的懺悔感。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好奇心戰勝了膽怯,結果導致本來是在網上尋找物理課答案的,卻演變成一堂蹩腳劣質的“生理課”。
孩子是最好的樹苗,他們應該在陽關雨露的滋養下健康成長,并讓他們在自己的記憶中可以看到綠色健康的年輪印跡。這是大人對于未來一代的莊重承諾。在網絡是如此,在世界范圍內更是一樣。在澳大利亞,政府層面有類似網絡監管的部門,對于未成年人的網絡監管主要以個體家庭為中心,對于一切關于未成年人涉黃的內容是一定要屏蔽的。此外,澳大利亞通常使用的“網絡保姆”軟件,對暴力、涉黃等內容會自動屏蔽,替爸爸媽媽監管孩子上網。國外對于青少年上網保護的力度,可見一斑。
在我國,對于青少年上網的環境清理、秩序維護,一直都是主要部門的應有之義。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5月20日至6月7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護苗2015·網上行動”,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好環境。這也是是國家網信辦開展的網上“掃黃打非”五大專項行動之一。這是延續“建設綠色互聯網弘揚青春正能量”的接力棒,也是大人對于孩子們良好成長的承諾書。
網絡世界,應是現實世界的延伸,而非另一個空間維度的單獨成立。青少年在社會中享有的種種保護措施,在網上也無一例外地全部擁有。護苗行動就是這樣在兩個空間中完成了辯證的統一。對于那些充滿求知和探索的目光來說,風清氣正的網絡才是他們最好的成長禮物。(謝偉鋒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