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大學校
來到上海的軍營后,緊接著就是三個月的常規訓練。
“在部隊的第一感受就是不用再為吃飯發愁,雖然每天訓練也很辛苦,但可以安心地吃飽飯。那時候每天就是訓練,至于三個月訓練結束以后,自己會被分配到哪兒,并不是特別關心,而且關心也沒有用,反正只要留在部隊就好。”
三個月的訓練結束了,費立峰被分配到了當時的海軍東海艦隊上海基地第一招待所。
“在那個年代,部隊招待所是各部隊內部的服務后勤單位,負責部隊人員的接待工作,不對外開放,嚴格按照部隊單位實行軍事化管理。海軍東海艦隊上海基地第一招待所就是上海海軍部隊的服務接待單位。”
“剛到招待所的時候,自己什么也不懂,只能幫著打雜,刷盤子、刷碗,打掃衛生什么的,慢慢學習。雖然不是在軍事化單位,但招待所也是隸屬部隊管理,自己也還是一名軍人,只是從事的工作不一樣,所以心里也沒有什么失落,只想著要好好學習好好干,要干出點名堂。”
慢慢學習、熟悉了一段時間以后,機會終于再次降臨——— 招待所要選拔一批年輕人員到全國各個地方培訓,學習廚師。“廚師就算是招待所的技術人員了,有手藝在身,也就意味著有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
費立峰爭取到了這個機會。大半年的時間里,他們到了當時全國著名的幾家飯店培訓、學習。“北京的華僑飯店、上海的金陵飯店,這些當時最好的酒店,我們都去學習過。”
培訓回來后,費立峰就進入招待所后廚做了五年的廚師,后又轉入招待所的管理工作。
1985年中,部隊開始進行百萬大裁軍,部隊招待所這種非軍事化的后勤服務單位更是首當其沖。“1984年底,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會議上宣布解放軍核減員
額一百萬!從1985年開始,部隊精簡,當時招待所依照政策規定,所有人員轉業。1986年裁減工作完成,我也就地轉業,成為軍隊職員干部,還留在招待所
工作,但不再是軍人,不能再穿軍裝。”
“從1978年參軍到1986年轉業,雖然我在部隊只待了八年多的時間,而且一直都是在部隊服務單位。
但我對部隊是充滿著很深的感情的,參軍入伍才將我帶到了上海這個更加廣闊的天地,部隊招待所送我出去培訓學習,又讓我有了一技之長。小時候我沒怎么上過
學,可以說部隊就是我的學校,塑造了我以后幾十年的性格、品行。”
轉業后,費立峰就一直留在招待所做管理工作,其后部隊招待所漸漸改制,可以對外商業運營。在這種商業化的運作中,費立峰也對上海的酒店管理和餐飲理念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創業,似乎已經萬事俱備,水到渠成。但真正開始,費立峰才發現前面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