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堿灘上植樹?聽上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人就做到了。7月15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日照,打卡北緯36度上的萬畝生態林,見證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的艱辛歷程。
記者一行走進日照國家森林公園,撲面而來的草木清新,高聳入云的杉木,一列列一排排甚是喜人。據了解,日照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達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世界上少有的大海與森林的完美結合,擁有長達7公里的黃金海岸,被譽為“中國第一金沙灘”。這里有“江北最大水杉林”,有黑松、水杉、麻櫟等300余種樹種,鳥類200余種,是家庭休閑運動、康養度假的理想勝地,是山東打造“美麗海洋”的生動體現。而這樣一片萬畝生態林并自然生長的,而是人工種植的。
其實,這樣的美景并不是天然而來,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前身是大沙洼林場。上世紀60年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大沙洼有三寶,飛沙、海霧和小咬。寥寥數字,訴說著這里的環境之惡劣:沙飛風動,不帶紗帽根本沒法行走;莊稼常年受海霧侵襲,幾乎顆粒無收;低洼潮濕,環境惡劣,各種小咬滋生……
這樣一片鹽堿嚴重的沿?;臑绾位砣f畝森林?這離不開一代代“播綠人”的艱辛澆灌。在鹽堿地上種樹無先例,種下的苗子一觸碰到鹽堿土就漬死了。“沒有經驗只能用笨法子,一種一種的試,死了再換上新的,這個樹種不行,就換那種?!苯涍^長時間的摸索,試驗過二十余種樹種,耐鹽堿的日本黑松脫穎而出,在這片寸草不生的荒涼之地上,種下了第一抹新綠。連續多年,大沙洼第一批播綠人以黑松為主,建設了8000多畝人工海防林帶。
原大沙洼林場場長鄭培宏就是眾多“播綠人”的一員,現今六十的他,已經種樹守林40余年。鄭培宏告訴記者,在一場一場的大雨中,他們摸索出了一腳松,一個人在前面用鐵锨挖坑,放上樹苗,后面跟著的人一腳把土踏實,就種好了,效率和成活率都高。
如今,一片萬畝生態林依海而立,成為日照沿海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海洋生態、推進美麗岸線修復的典范。
近年來,日照市實施科學護海工程,精心打造生態黃金海岸線,對全市整個岸線分期分段進行整治修復,打造了中國大陸上少有的生態海岸帶和優美岸線。將海洋生態建設作為“生態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后,日照市先后創建了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至目前,許多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硬指標高于國家、山東省平均水平。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于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