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可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也令互聯網時代對青少年的保護迫在眉睫。如今,如何保護青少年上網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為此,包括政府、運營商、家長老師在內的各方人員也是“操碎了心”,出臺法規、發行屏蔽軟件、開發課程等等,可謂“花樣繁多”。
安全上網,法律法規相繼出臺
互聯網發展至今已有數十年,尤其是步入信息爆炸時代之后,互聯網犯罪以及網上違法信息等早期的法律盲區如今已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在保護青少年遠離互聯網不良信息方面,各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相應法規。
美國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先行者,尤其注重兒童使用網絡的信息安全,先后出臺《兒童互聯網保護法》和《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前者要求,接受特定聯邦資助的圖書館和中小學必須采用網絡過濾技術等防止未成年人接觸到不恰當和有害的網絡內容。而后者則對13歲以下兒童的網上個人信息收集做出限制,對于13歲以下兒童使用部分網站服務時,網站須征得父母同意。
法國出臺的《數字經濟機密法》則對運營商提出要求。根據該法,運營商有責任向用戶提供屏蔽不良信息的攔截軟件。
德國出臺了《青少年媒體保護州際協議》并組建青少年媒體保護委員會,旨在保護青少年免受電子媒體中的不良信息帶來的傷害。
日本國會于2008年通過《完善青少年網絡利用環境法》,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電信運營商、內容生產商、監護人等都給出了明確的責任要求和處罰辦法。
安全上網,技術手段立竿見影
為應對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傷害,除出臺法案外,各國了還采取各式技術手段引導青少年安全上網。軟件攔截是其中最為方便和立竿見影的辦法。
英國是最早研究攔截軟件的國家之一,英國政府共選擇了10個本土公司共同研發該項目。目前英國正在敦促各公司開發更廣泛實用的版本,而不再局限于學校。
澳大利亞和芬蘭的家長們也都在使用此類軟件。澳大利亞通常使用的“網絡保姆”軟件,對暴力、涉黃等內容會自動屏蔽;芬蘭電信運營商也為家長提供“家長網上監控”服務,通過過濾器刪除網上不健康的內容。
法國除向所有學校提供免費的不良信息攔截軟件外,近年,更提請歐盟國家共同關注這一領域。法國提議,各民族與國家應當聯合起來,將軟件語言系統連成整體,以防漏網之魚。
除軟件外,日韓等國還采取了其他技術手段引導青少年安全用網。
韓國是世界上首個強行實施網絡實名制的國家。繼網絡實名制后,韓國政府還接連推出網游實名制及限制青少年上網時間等規定,禁止未成年人在深夜玩網游等。
而日本營業商則自主積極保護青少年上網安全。有公司曾推出面向小學生的手機,僅可與已保存在電話本內的人通話,不具備短信和網絡瀏覽功能。部分學校還推出“校園手機”,對通話和上網的時間、內容都進行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