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風物長
提起薄家口,現在的日照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薄家口茶”,而薄次萍老人首先想到的,卻總是村后邊的那座小山。
“在我小時候那會兒,薄家口哪有什么茶啊,一個小村莊,三面都是山,我在這里生活到六歲,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故鄉總是那一片青山。”
1940年,為躲避戰亂,年僅6歲的薄次萍隨家人搬遷至青島。雖然只在故鄉生活過六年,但故土的風物早已印刻在心里,更重要的是,故土先賢的遺教也早已在年幼的薄次萍心中扎下了根。
“薄家口的革命先烈薄天飛先生是我的同宗本家,他所留下的革命思想,成為我們整個薄氏家族的遺教。”
薄次萍所說的革命先烈薄天飛,原名薄守德,字子明,又稱薄天飛,系同盟會會員,幼時受舅父丁惟汾(國民黨三大元老之一)影響,萌發民主革命思想,后任山東倒袁護國軍司令。辛亥革命烈士。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也是山東的第一位上將。
在這種革命思想的影響下,薄家口的薄氏家族涌現出了眾多有識之士,也形成了從軍報國的傳統。薄次萍的父祖、兄弟等,皆入行伍,披軍裝,這也成為薄氏家族的世家風范。
搬到青島后,薄次萍進入了青島黃臺路小學讀書,彼時的青島正由日本侵略者占領,日本侵略者規定,在其他課程之外,所有小學必須開設日文課程。尚處年幼的薄次萍心里卻早早播種下了一顆不甘屈服的堅毅的種子。“那時候,只要一上日文課,我都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去。”
為了能夠讀書,薄次萍仍堅持著在日本人的學校上學,“讀書是我們家的家訓,長輩從小就教導我們不讀書就不會有出息。”但正逢亂世,又是在侵略者的學校,安心讀書無疑是非常困難的。“那時候年齡小,玩心也重,有時候學校不正常上課或者日本人又搞什么特殊教育,我就跑到當時青島的第三公園去聽鐵板快書,聽武老二。家里給我的一點零用錢,我都貢獻給這里說書的了。但就是在這種快板書里,我知道了那些英雄人物的傳奇,也接受了最好的中國傳統教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1歲的薄次萍也到了讀初中的年紀。他首先進入了青島的教會學校禮賢中學,后又進入青島的日照臨中。但安心讀書的平靜歲月很快就結束了,隨著內戰的爆發,薄次萍不得不再次跟隨家人踏上了漂泊流亡的路程。
“最早的時候到濟南,進入濟南第一臨時中學,后來又隨學校到了浙江的長安鎮,再到廣州,最后渡海到了澎湖。故鄉也就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