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子弟到江南
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個人的命運,就仿佛一片落葉,不知會飄蕩到何處。薄次萍老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最終會漂洋過海,遠離故土幾十個年頭。
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面臨瓦解,薄次萍及一大群和他一樣的學生已經隨學校流亡到了廣州,再往南已無處可去。這群學生在當時煙臺聯中校長張敏之等先生的奔走下,經“教育部”及“澎湖防衛司令部”的同意,由“國防部”派船接運至澎湖。
接運到澎湖的共有8所山東臨中,近八千名學生及教職員。當時這些學校、學生來澎湖,本是由“教育部”、“山東省政府”及“澎防部”會商決定,由“澎防部”收容這批學生,一面按部規定上課,同時接受“軍事訓練”,以“半訓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但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下,這樣的約定注定難以實施。而后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加入部隊從軍,剩余的女生及幼小學生一千四百余人,成立了“澎湖防衛部”子弟學校。
當時的薄次萍年僅15歲,進入子弟學校的高二讀書。1950年,16歲的薄次萍已經達到了當時的從軍年齡,不得不放棄這重新才讀了不過半年的書,入伍從軍,其后轉入“國防部”,成為一名二等兵。
“當時我每月的工資才7塊5毛錢,又恰好是臺灣的經濟困難時期,生活非常艱難。”1955年,薄次萍奉令駐守金門島,島上的駐軍生活異常艱苦,而從金門島北望,大陸故鄉即在眼前,每逢此時,薄次萍的心中總是隱隱作痛。
“提起金門,即使在大陸的人也會熟知老先生所題寫的‘毋忘在莒’四個字,該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記曾經的艱苦歲月。現在拋開其中的歷史政治背景來看這句題字,我們會發現正是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這種對苦難的承受力是我們中華民族跨國艱辛磨難的精神支撐。這種精神的力量,傳統文化的力量是兩岸每一個中華兒女所認同與體認的。于我而言,這四個字則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每次看到這四個字,都會想到這個成語的起源地——我的故鄉。不忘本,不忘故土家園……”
1958年,薄次萍的駐防金門時間到期,本應調回臺灣。此時,正逢炮擊金門戰役爆發,“當時駐守在金門的,很多人以前是我的同學,現在是我的同袍,在這種時候我不能就這么離開他們。”到1959年初,炮擊金門戰役結束,薄次萍也結束了駐守金門的歲月返回臺灣,進入軍校進修學習。
軍校畢業后,本以為可以留在臺灣的薄次萍沒想到,自己將會踏上更長更遠的異鄉漂泊之路。
“軍校畢業以后我就被派駐到國外去了,從前是離開了生養我的大陸故鄉,現在沒想到又要離開第二故鄉臺灣,再次踏上異鄉之路。”
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后,薄次萍結束了駐外任職的工作返回臺灣,兩年后,66歲的薄次萍正式以“陸軍少將”軍銜退休。
“我這一輩子,大半生都是漂泊在異鄉路上,從大陸到臺灣再到國外,幾十年來,故鄉對我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又念念不忘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