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錘打出希望
干裝卸工的第三個年頭,漸漸長大的張中勝開始考慮學點兒手藝。“靠出苦力是成不了事的,只有掌握一門手藝才能真正立得住腳。”張中勝選擇了學廚師。
“1993年,當時大部分飯店很少招學徒,即使招學徒,也沒有工資,學徒還要給飯店老板交一部分費用。”張中勝拜了一個廚藝高超的老鄉為師,開始了學廚生涯。師傅手把手地教,張中勝賣力地學,天賦加上努力,兩個月后,師傅告訴張中勝可以出去當正式工了。為了快點兒還債,早點兒結束沒有工資還要支出學費的生活,張中勝主動找到老板娘,提出可不可以開一點兒工資,哪怕低一點兒也行。沒想到,卻在老板娘那里碰了釘子。張中勝一賭氣辭了職。
張中勝失業了,遠房親戚也下了崗。張中勝最開始只得投奔老鄉,今天在這個老鄉家住一宿,明天再去另一個老鄉那兒……沒過幾天,他就覺得不好意思。從別人那里借了50元錢,開始了漫長的找工作之旅。
沒有信息來源,又沒有什么熟人,張中勝只好一條街一條街地走,一個巷子一個巷子地找,天天如此,倒是把大連市內的路差不多認全了。為了省下飯錢,饅頭蘸著辣醬就是一天的伙食,他每天只花一元錢買饅頭,一袋辣醬吃兩天。“盡管如此節省,等花到還剩10元錢時,我連辣醬都不舍得買了。”
苦日子里能吃一碗蘭州拉面就是張中勝最大的奢望,實在熬不住了,他就跑到面館,買一碗拉面,先喝湯,再吃面。“吃完面就不好意思叫老板加湯了,省著點兒吃,先喝飽了再說。”吃一碗面,得加三四回湯,加上醋和醬油,對張中勝來說就是絕頂的美味。有時,連面館老板也開玩笑地說:“小伙子,你要額外給我調料錢。”
吃不飽,住的地方也沒有著落。有次張中勝走到某路公交車的終點站,發現一到半夜車都集中停放在這,偶爾有車窗沒關嚴的。他就悄悄等到司機下班,把窗戶打開爬進車里,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睡一覺。天不亮的時候,還要趕在司機上班前離開車廂。“總有累極了睡過頭的時候,一次被司機堵在車里差點兒被當成了小偷,好在司機可憐我有難處,沒有追究。”
兩個月后,張中勝終于在一家飯店找到了工作。張中勝格外珍惜這次工作機會,干起活來十分賣力。22歲時,張中勝就擔任了這家飯店的行政總廚。
在這期間,張中勝幫家里還清了債,結了婚,還在大連買了房,又把父母和妻子、孩子接到了大連。可一家人來大連后,每月僅靠他的工資,還要還房貸,日子過得十分緊巴。怎么能夠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呢?張中勝想到了開飯店,為了和他所在職的飯店差異化經營,不形成競爭關系,他選擇了老家的驢肉作為食材,在大連灣開了一家驢肉館,由父母來打理。
誰料沒到半個月,張中勝的老板就得知了此事,要求他關閉飯店。張中勝知道,為了這個店他們家借了11萬元,關店就等于斷了一家人的希望。無奈之下,張中勝選擇了辭職。
2006年,張中勝開始了自己當老板的創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