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興趣的老師
2003年,因為解決了隨機控制與非線性濾波中提出的兩個數學理論問題,湯善健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一個是證明了由布朗運動驅動的一般隨機系數
的倒向隨機黎卡提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從而解決了由法國科學院院士比斯姆于1978年公開提出的關于線性二次隨機最優控制理論的一個很基本的公開問
題;另一個是在具極大秩的假定下,解決了美國工程院院士布羅克特在198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的45分鐘報告中提出的,有關非線性濾波理論中的“有限維估
計代數”的分類問題。
說起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成就,湯善健總是很謙虛地表示,自己是“笨鳥先飛”。“小時候,我其實沒有表現出什么超人的聰明,只記得,自己打算盤反應很慢,也不明白打算盤的規則,感覺自己悟性很差。”
1966年4月,湯善健出生于五蓮縣洪凝鎮后湯家溝村。艱辛的年月、偏僻的山莊,自然談不上完備的學校教育。
“那時候,教育工作沒有指標,對教育也不重視。那個年代講究的是勞動第一,上學也要學勞結合,學生經常被組織去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有一年的時間,我
們的學習幾乎完全停止。我記得小學三年級之前,我們都不考試。幸虧不久高考又重新恢復了,主管部門又開始重視教育,公派老師也要參加考試評比,學生也有會
考比賽。我們的班主任,也換成了一位有較高文化水平、對學生也認真要求的村辦教師。”
1978年,湯善健通過聯考進入中疃初中。“那時候初中
的條件也是很簡陋的。當時我是寄宿住在我姨家,每個星期回一趟家,帶一個星期的干糧——地瓜煎餅,學校沒有食堂,只提供開水。課程也開得不全,初一初二都一直沒有學英語。學校里有一位音樂老師,被上面調去培訓學習過英語,在初三才開始給我們
開講英語課。”
隨著不斷學習,湯善健慢慢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喜歡上學數學,開始只是因為周圍的老師經常出一些好的應用題,都和自己的
生活經驗相關聯,非常實用而且有趣,也很有挑戰性。我覺得有興趣,心里又好強,就慢慢去思考、找答案,這樣慢慢就喜歡上數學了。那時候,真要說我對數學有
感情,其實談不上。”
興趣總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漸漸就成了湯善健的強項,湯善健也成了學校的尖子學生。但沒想到,這種學習上的優勢,差一點變
成了湯善健的麻煩。“中考那年,我因為成績好,開始學校說可以保送,中考準備就放松了。那時候,我們住校,因為我不需要考試,我就被指派為同學們做后勤服
務——— 為同學們燒開水。沒想到后來突然又通知我要參加考試,真有點兒措手不及。幸運的是,我還是考上了縣重點高中——五蓮縣第一中學。”
1981年,湯善健考入五蓮一中,在這里,湯善健才真正把對數學的興趣變成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