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轉換的過程。在一個階段有一些產業在全球有競爭力,到另外一個階段另一批產業形成競爭力,那么這個結構就能實現轉化。在新的階段里,經濟又可以改革發展壯大,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個情況。今天,討論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從新舊動能轉換的主題出發,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問題。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新舊動能轉換的點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討論這些問題,有六個變量值得關注:
第一,區域產業升級孕育著巨大的動能。
我們知道,不同區域的新舊動能是不一樣的,經濟增長活力也各不相同。比如,珠三角城市新技術驅動的產業不斷發展,極大地帶動了區域發展;中部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理論上同樣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因此具有后發優勢;西部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后起之秀;東北地區面臨經濟發展理念思路的調整完善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問題,如果可以予以有效解決,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第二,要素投入增強經濟動能的空間依然很大。
增加要素投入,進而增加經濟發展動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這種經濟增長要依靠大量的、高質量的生產要素投入。此外,土地的因素,也能為經濟的增長提供新的貢獻。特別是大量農村土地如果能夠進入到市場里面,成為可以流動的生產要素,會帶來新的動能。
第三,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提高產業的整體發展效率,釋放新動能。
我們一般說的開放,通常是指對境外開放。其實,對國內產業的開放,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大量基礎性產業市場的競爭目前仍然不夠充分,形成有效競爭和競爭市場的、比較合意的產業組織結構仍然沒有形成。如果對石油、電力、電信等基礎產業實現對內開放,那么對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又可以形成一股新的增長動力。
坦率地講,相關產業本身的效率還相對較低。由于是基礎性產業,無疑會提高整體國民經濟運行的成本。如果相關產業進一步開放,形成有效的可競爭市場,不僅能夠促進產業本身的發展,而且對其他產業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四,通過改革釋放經濟動能潛力巨大。
很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制度性交易成本比較高。一個產業生產出產品來,除了購買生產要素所需的支出之外,還有很大一塊是制度的成本,即為了使企業合法經營運行所額外支付的費用。就眼下的情況來說,這個費用仍然有下降的空間。
第五,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對經濟的融合與滲透,會不斷衍生新的動能。
有一種觀點認為,最近數十年是人類技術大停滯的時代,科學的原理沒有突破性進展,主要是做一些修修補補以及應用層面的累進。資本投入在不斷增加,技術卻沒有顯著進步。由此,世界經濟停滯是理所當然的。而以前人類幾次大的經濟發展都是由于重大技術突破,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資本投入有產出,產業得到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對于這一觀點,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能看到的是,現在的技術進步是潛移默化的。例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不斷與其他產業融合、深化與延展,許多傳統產業逐漸釋放出新的活力。再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傾向于移動互聯特征,越來越傾向于和人工智能結合,越來越傾向于跟生物技術的嫁接,正逐漸形成人體能力增強的一個技術軌跡。這能不能看成是當今世界技術發展的主流形態,它對我們未來新經濟動能的注入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都尚待觀察。但這一輪的技術發展很可能不像歷史上的汽車發明、電力發明那樣具有明顯的革命性特征,這一點倒是顯而易見的。
我的觀察是,信息技術對經濟動能的形成,是慢慢融合到其他產業的。通過改造傳統行業、提高產業效率,使消費者不斷得到便利和實惠。這也許不是一種標志性的、顯著性的變化,但實際上對經濟的促進效應還是非常明顯的。
第六,企業創新組織方式的變化,是未來中國經濟重要的內生動能之一。
在上一輪企業創新階段,企業有組織的創新行為是通過大規模的公關、試驗和成果轉化而形成的。現在不完全是這樣,不僅一些跨國公司在創新組織上發生了與傳統企業研發部門不同的變革方式,而且我們看到更多的情況是“創客”所有制。企業給研發團隊做一個研發投資,且后面還可以有外部的資金參與進來;創新成果的產生以及后續的產學研轉換,跟個人利益和知識產權緊密結合。由此,創新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企業微觀組織形式的改變,同樣也在發生。事業部的制度(企業在內部按照所經營的事業等,設立若干事業部。事業部通常擁有經營自主權,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不允許用一個部門的盈利填補另一個部門的虧損),對企業大規模生產乃至全球性企業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類似組織方式的變革,也正在影響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有望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因素。(干春暉)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