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對山東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日照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各領域、多方面的重大系統性工程,具有極大的艱巨性、復雜性和探索性。地方政府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頂層設計、政策制定及實施推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群策群力、積極作為、勇于擔當已成為新時代賦予地方各級公務人員的新使命。對新時期夯實日照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基礎,推動日照質量提升、效率提高、新動能增強,加快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新舊動能轉換要做到思想觀念的同步轉換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的深刻變革。觀念轉變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基礎和前提。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發揚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打破自己身上的“緊箍咒”,克服長期累積的惰性和慣性,以破除利益藩籬的包容與智慧和勇氣努力做思想再解放的帶頭人。
一是強化集約集聚發展意識,摒棄原有的拼資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發展路徑模式;二是強化質量效益意識,努力做到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改革創新、敢為人先意識,從守舊守成中及單一的GDP增長速度情結中解放出來;四是強化政策創新意識,從機械的政策依賴中解放出來。五是強化現代發展意識,從窄視野、小格局發展中解放出來;六是強化久久為功意識,從“我的政績”中解放出來。主動作為求發展,多做、善做、做扎實打基礎、利長遠、為子孫的事。堅決不走重發展、輕環保,重增速、輕質量,重項目、輕結構的老路。
二、新舊動能轉換要做到學習能力的再提升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我們不熟悉、不知道的東西很多。各級政府部門應以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全黨要來一個大學習”的號召,自覺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方式。本著放活新事物、激發新動能的目的,以包容精神嘗試學習如何服務和管理新業態、新產業,不斷加強對新技術、新業態內在規律的學習和把握,增強對產業、技術、管理的敏感性,避免在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培育方面“慢半拍”。要提高專業能力,培育專業精神,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闊新眼界,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努力成為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行家里手,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
三、新舊動能轉換要推進政府管理再創新
與傳統經濟形態相比,新動能的培育在生產要素、基礎設施、經濟形態、競爭規則等方面都發生重大變化。目前新動能領域普遍采取傳統方式進行管理,傳統管理架構和治理模式還不適應新動能技術更迭快、業態多元化、跨界融合的新特點,部分職能部門仍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現象,一些標準、政策和規定過于滯后,或者用“老辦法”管理新產業,束縛了新動能發展壯大。
地方政府應善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政府管理創新,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和能力,以滿足新興經濟領域快速成長、創新活躍、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根據新技術應用和新業態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摒棄總量情結和速度焦慮,樹立質量指標、內涵導向,建立行業規則,使用新的管理手段,制定新的管理規則。如在強化監管創新方面,要勇于突破傳統監管模式約束。加快建立權責清晰、信息共享、聯合懲戒的協調管理新模式。探索推行負面清單或產業準入的審管分離制度,推進政府和公共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破除限制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不合理準入障礙,建立適應新事物、新產業發展的監管規則和治理模式,保護和激發創業創新的積極性,為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四、新舊動能轉換要實現體制機制的再變革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靠創新,根本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地方發展活力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任務。
一是適應新興市場主體的發展需求,推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簡化商標注冊手續,切實優化服務流程,提高企業服務效能。適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的需要,及時調整相關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抓緊修改、廢止阻礙新動能發展的規定,建立適應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
二是創新服務理念。新動能領域大部分企業仍處于初創期、發展期、市場開拓期,以往以扶優扶強為核心的政策導向、扶持理念難以滿足初創期中小企業的需求。加快建立以功能性、普惠性為主的新型政策體系,優化扶持流程,提升面向創新創業主體的服務水平。支持地方在物流、教育、旅游等系統性風險小的領域,研究出臺有利于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地方性管理制度。與此同時,積極探索改革的試錯容錯機制,確保各地沒有顧慮“想干事”、甩開膀子“能干事”,眾志成城“干成事”。
三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注重建設有為政府,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規范性,提升公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把頂層設計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將新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流動作為改革重點,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與時俱進創新領導方式、工作方法,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四是創新完善制度環境。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推廣創新成果、支持業態創新的體制機制。針對人才流動不暢、數據信息共享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完善智力要素集聚流動機制,釋放人才的活力;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釋放數據的活力;強化科技成果加速應用機制,釋放科技成果的活力。構建新舊動能轉換相關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體系等,進而形成新的工作機制和考核機制。(李 宏)
(作者單位:中共日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