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照市委、市政府決定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抓手,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體系、全領域創新,聚力破解創新瓶頸的制約,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如何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本報特邀市委黨校的3位專家學者,就這一問題進行座談。
主持人:楊家德 日照日報社理論評論部主任
嘉 賓:胡映章 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副教授
李 宏 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李業芹 市委黨校管理學副教授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力推進產業革新
主持人: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把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切換到創新驅動上來。產業是創新型建設的核心和根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就要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推進產業革新,夯實創新發展的根基。請談談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推進產業革新?
胡映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最深刻的政府功能轉變。對于我市來說,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革新,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市委、市政府采取超常規措施,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把創新打造成我市最強勁的發展引擎,把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切換到創新驅動上來,為加快推進我市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未來五年、十年之后,日照拿什么參與國內外競爭,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的問題。創新已經成了日照未來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希望所在。
產業革新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核心和根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就要不斷推進產業革新,夯實創新發展的根基。按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的要求,我市確立10個“重大專項”:建設“一帶一路”陸橋港口樞紐、建設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建設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現代海洋經濟產業基地、建設濱海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臨港油品上岸儲運交易示范區、建設海濱醫養結合示范區、建設智慧港口物流示范區、建設中澳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農業“新六產”示范區。
做好這些“重大專項”,必須把主導產業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強基礎性研究,深化源頭式創新,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同時,要發揮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日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搶抓更多科技產業發展的戰略主動權。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創新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下好創新“先手棋”,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把創新與開放結合起來
在擴大開放中推進創新
主持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就要堅持創新導向,靠創新培植發展新優勢。但創新總是與開放相伴相生,自我封閉是難以創新的。請您談談如何把創新與開放結合起來,以擴大開放推動創新?
李宏:的確,如您所說,創新的本質是開放的,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創新。把創新與開放結合起來,走開放創新之路是大勢所趨。改革開放40年來,咱們日照走出了一條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的獨特的日照發展路徑。新時代,開放的內涵已擴展到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等方面,我們應繼續把創新和開放作為引領日照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以更加開放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創新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看,應注重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在創新開放模式上實現突破。作為“一帶一路”“雙定位”城市,日照既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也是“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新時代日照應依托日照綜保區、中澳產業園、中韓產業園等開放平臺,進一步強化與澳、韓等國家產業、技術等各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接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港口及臨港產業與魯南地區相關產業的對接,延伸擴大港口經濟腹地。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資金、信息、技術、商品、人才等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提高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變過去以數量擴張為特征、以環境和資源較高損耗為手段的粗放型對外開放模式為“低損耗、高效益,雙向互動,自主創新”的“精益型”對外開放模式。
二是在載體平臺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構建區域大市場,提升日照在戰略資源、大宗商品、優勢產品等相關商品市場領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把日照市打造成為魯南乃至輻射中西部重要的商品和要素集疏中心、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的先行區;發展大產業,堅持增量做優與存量調整相結合,打造“產業鏈”和現代產業集群,抓龍頭、育集群、促集聚;引進大項目,加大雙招雙引力度,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和品牌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扎實推進各類經濟園區提質增效、商貿轉型和商圈升級。
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
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主持人:創新,其過程總是伴隨“革故”,也就是要改變甚至否定一些舊的、習以為常的東西,所以“改革”“創新”經常連在一起講。發展創新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需要在強化政府的政策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和發揮好市場作用,激發創新活力。請談談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應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實現管理的再創新?
胡映章: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原則。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發揮政府作用,不是簡單下達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在創建國家級創新城市的過程中,創新決不能是黨委政府“唱獨角戲”,必須既要發揮好有效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好有為政府的引導性作用。一方面,要著力強化市場驅動型的創新,利用市場手段配置和整合資源。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和整合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只有市場驅動型的創新,才能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讓政府更好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在國家級創新城市建設中,要著力強化政府的政策激勵作用,不斷提升政策導向的穩定性、政策設計的精準性、政策兌現的可靠性。
李宏: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地方政府肩負著重要責任。地方政府本身就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需要不斷推進自身變革,實現由“守成型”向“創新型”轉變,才能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地方政府同時也是創新的“推進器”。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微觀先行者,地方政府應注重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有利環境。
一是創新完善制度環境。創新環境的優劣決定了市場高端要素資源的流向與集聚。應加快建立適應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推廣創新成果、支持業態創新的體制機制。
二是根據新技術應用和新業態發展的客觀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通過放權和服務推動創新發展。在推進簡政放權方面,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投資審批及商事制度改革。在強化監管創新方面,加快建立權責清晰、信息共享、聯合懲戒的協調管理新模式。在優化政府服務方面,重點是提升“雙創”服務、涉企服務、政務服務和貿易服務的綜合效率,推進“互聯網+政府管理”創新。
三是探索創新政府績效管理評價機制。加快建立認同創新、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激勵機制,諸如提供完備的法治保障、有利的政策導向、導向性的科研投入、寬松的社會環境以及暢通的信息平臺等。
弘揚企業家精神
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主持人: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作為企業靈魂的企業家,對于企業創新和企業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需要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請談談企業家精神的特質以及如何激發、弘揚企業家精神?
李業芹:創新作為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最主要的主體是企業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我們要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就必須要重新認知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涵及重要作用,將培育和加快激發企業家精神放在創新發展的核心位置。
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創新,這種創新精神有三大特質:一是熱愛冒險,尋求機遇。通俗地講,就是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最后找到了機遇。二是堅守執著,勇于擔當。企業家區別于冒險家和生意人的實質在于,企業家很多時候,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就是他的執著與擔當,是一種社會責任。三是發現商機,開創產業。科學家和技術人才更多關注的是科研成果的先進性,而企業家關注的是,把合適的技術找到合適的市場,然后開拓一個很好的產業。企業家實現了把技術與市場和產業結合,即科技和經濟的結合。
談到企業家精神或創新精神,還必須談另外一個精神,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它的可貴之處就是能夠把企業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實下去,形成好的產品與服務。要實現創新發展,需要把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創新發展,必須要重新認知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涵和創新引領作用,將培育激發企業家精神放在全市創新發展的核心位置。為此,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擴大企業家投資創業空間;加快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為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要完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降低企業家創業成本。同時,要加強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保護。產權激勵是企業家精神最好的激發器和推進劑,必須進一步加強產權保護、切實維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培植創新“沃土”
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系統
主持人:建設創新型城市,關鍵是要培植創新“沃土”,形成利于創新的生態系統,讓創新的種子在日照大地萌芽開花結果,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請談談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
李業芹: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最要緊的是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從全球科技創新的網絡體系看,創新型城市都是創新生態良好、能夠發揮節點功能的城市。城市良好的創新生態,首先是創新資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并依托創新鏈形成高效率的集聚優勢,產生較好經濟效益。完善的創新鏈能夠滿足城市創新企業全方位的需求,從而進一步集聚更多創新創業者。其次是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政府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有機結合,從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實現產業化,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是注重政策推動與規劃引導。政府針對關鍵產業要推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服務和配套政策。
要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必須加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我們的優勢產業加快部署產業鏈,如我們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鋼鐵產業等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營造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環境;要建設重點實驗室,鼓勵市內優勢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共建研發機構,提高企業研發能力,解決共性關鍵技術;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改革,推動建立權責清晰、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緊密合作機制;要大力實施“人才興市”戰略,統籌推進創新人才培養集聚。
李宏:創新是一種社會行為,需要激活全社會每一個創新的細胞,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目前日照與先進地區相比,創新的氛圍還不濃、活力還不足,講創新、講人才比較少。這要求我們大力倡導勇于探索,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倡導尊重規律、求真務實的精神,讓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市上下不斷強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導向,努力形成尊重個性、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和致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
應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范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職務發明法律制度,使創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以充分激發各類主體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企業主體“動”起來、技術市場“活”起來、科技人員“轉”起來、高新區“強”起來、高新技術“用”起來、科技成效和魅力“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