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華
李均,1918年生,山東省昌邑市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山東省委機要秘書,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秘書長,山東分局主任秘書,中共魯東南特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共濱海區日照中心縣委書記,中共山東濱海區濱中地委常委、組織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華東局組織部干部處處長,中央組織部干部二處副處長,中共遼寧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中共成都市委書記等職,部級干部。
1980年春節剛過,我與呂維合同志,匆匆奔赴四川,采訪家住成都、抗戰時期曾任中共日照中心縣委書記的李均同志。他在百忙中接待了我們。當我們說明要編寫一部抗戰史書來意后,他十分高興地說:“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忘卻那血與火的抗日年代。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他的話音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幾天的采訪,我們獲取了大量珍貴的抗日史料。一幅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畫卷,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以下內容根據李均同志的講述整理)
“一切要靠自力更生”
1943春,濱海區黨委決定我到日照任中心縣委書記。調令如山,這年的三四月間,我來到了日照。
那時,甲子山戰役剛剛結束,日照根據地百廢待興,軍民的生活還較為艱苦。地方武裝縣大隊,只能保持每人每天供給三錢油(小兩)、七錢鹽(小兩)的最低生活標準?;锸骋怨喜藶橹?。可想而知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了。機關干部和戰士大都冬無棉、夏無單,既不能擋寒,也不能遮體。鋪蓋單薄破舊,冬天,大家只能幾人合蓋一床被子。駐日照的八路軍正規部隊,供給也十分緊張。據說教二旅政委符竹亭到一 一五師師部領款,羅榮桓政委非常為難地把供給部僅有的200元法幣交給了他,并再三囑咐說:“一切要靠自力更生!”
我到日照后,由于敵人對根據地嚴密的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災荒,各種物品十分匱乏,生活十分艱辛。在如此嚴酷環境下,還要嚴防敵人的“掃蕩”,戰斗頻繁。面對這些困難,我根據地軍民,并沒有被嚇倒。作為縣委書記,我要求大家,要挺起腰桿,尤其縣委機關,要起帶頭作用,堅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要學習南泥灣精神,開展大生產運動。
日照,東臨大海,西靠甲子山區,全縣多為丘陵薄地,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們根據全境的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制定了開荒種地、紡線織布、開辟鹽田三項決策。
向荒山要糧
在開荒種地活動中,當時縣委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向荒山要糧。決策已定,說干就干。我們縣委機關駐地,在縣境西南辛留、土田一帶。那里大都是荒山野嶺、七溝八壑,要開荒種地,并不那么容易。為了物色合適的地塊,我和時任縣委宣傳部長的辛瑋同志,在附近一連轉了兩天,總沒找到可以開荒種地的地方。
一天晚上,我和縣委的幾個同志,正在研究大生產的方案,這時,縣長劉鴻若風風火火地進門,一把抓住我的胳膊說:“老李,我看過了,辛留河北岸那片亂葬崗子,是個好地茬……”辛瑋同志高興地插話“可以開荒!”想必他也曾看過那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在老劉的帶領下,來到了那里。只見那里野草及人膝蓋,枯草、樹葉被風吹動,發出“嗚嗚”的響聲。大小不等的墳堆,一個挨著一個,幾只野狗正撕裂著一些破布碎棉。此處雖離村不遠,辛留河一河之隔,人跡罕至,顯得格外陰森凄涼。據說一到夜晚,還有哭聲,大人小孩都不敢在這里經過。
我圍著這片荒地轉了一圈,并用步量了量,大約有八九畝的樣子。老劉(若鴻)順便鏟了一锨土,說:“土厚地肥,好地!”我猛地將锨往地里一插說,咱縣委機關的開荒生產,就從這里開始!
聽說開荒種地,大家早已把锨、镢、鎬等勞動工具準備好了。我們考慮這是重體力勞動,決定女同志可暫不參與。可女同志們和我軟說硬磨。并說李政委整天說男女平等,為什么不讓參加開荒種地?以后咋叫我們動員婦女參加大生產運動?在她們的迫切要求下,我只好答應。
縣委機關開荒種地的事,很快在全縣傳開,眾口稱贊縣委帶了個好頭。但同時各種流言蜚語也隨之而來。有的說這破壞了風水;有的說夜晚這里有動靜,是鬼神下界;還有的說每到夜晚,這里鬼哭狼嚎,哭聲不斷……這些謠言雖說對大家沒什么影響,可對大生產運動卻起到了破壞作用。
勞動休息時,我和兩個戰士閑談,問起他們聽沒聽說這里夜晚鬧鬼的事?他們說聽到了。我追問了一句:你們信嗎?兩位戰士連連搖頭“不信,不信?!笨赡俏荒挲g稍小的卻說:“連隊里有人說,吃了這里的糧食,要挨槍子?!?br/> 我聽到了他們的回話,不禁笑了起來。這事也不奇怪,這些戰士大都是剛從農村來到革命隊伍,疑神疑鬼在所難免。我們一面加強宣傳,一面通過實事,對群眾、戰士進行教育。
用實事說話。于是我在那片荒地里搭建了一個窩棚,約請了那兩位戰士住在這里。對他們說,這回咱們要見識見識這里的鬼神是些什么貨色!第一天夜晚,他們還有些緊張。我們住了三個晚上,既沒聽見哭聲,更沒發現有鬼神蹤跡。后來一查,這些謠言來自一些不法地主。從此,開荒種地勞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大家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并開展了勞動競賽活動,許多群眾也主動前來參戰。經過大家的艱辛勞動,這塊荒地,很快由原來的高低不平,雜草叢生的亂葬崗子,變成了土地肥厚的莊稼良田。
俗話說,種地不施糞,等于白費勁。為了解決肥料問題,大伙背起了糞筐,挑起擔子,一大早就到附近擔尿拾糞。當時還編了一首拾糞歌訣:冬天找向陽,夏天找陰涼,大路兩旁勿漏掉,會場集頭不能忘。駐日照八路軍主力部隊,辦法更多。他們在集市上搭建了簡易廁所,每天可以積攢大量糞尿。這一年,全縣軍民種的高粱、蔬菜、地瓜等作物,獲得了大豐收。吃飯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在縣委的帶動下,全縣各個村莊,也都在房前屋后、荒山野嶺種上了莊稼、蔬菜。
為保衛大生產,各村民兵聯防,時時準備應對日偽的掃蕩搶糧。薄家口子村坐落在甲子山前懷,全村有200戶人家。村指導員(支部書記)袁肇陽,是個年輕力壯的漢子,他除了積極帶領全村40多名民兵參加大生產運動外,還多次率武裝打退了敵人的襲擾。在一次村民大會上說:有種的來吧!文來文迎,武來武接!他指著一塊山場(這山場是一個當了漢奸的地主的墳地)說:我們不光刨了他的山林,還要挖他的祖墳呢!后來,投靠日本的漢奸,幾次想來報復,都被村聯防民兵打跑了。從而使大生產運動,能在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下,順利展開。
薄家口子村除了開荒種地外,還養了牛、羊、豬等,并開展了彈花、織布、榨油等副業生產。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集體收入糧食1萬多斤,花生米5千多斤。袁肇陽參加了地區勞動模范大會,獲獎一頭黃牛。
在縣委領導下,全縣大生產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先后涌現了許多先進典型。共開荒種地3700多畝,群眾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
向紡車要衣
由于敵人長期經濟封鎖,根據地的布匹十分緊張,軍民的穿衣及御寒的棉被成了問題。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縣委號召:自己動手,紡紗織布,解決棉衣問題。當時運動開展起來之后,社會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口號,叫“向紡車要衣?!?br/> 萬事開頭難。開展這項活動,還是從縣委機關開頭、帶頭。機關的同志,為了參加這一活動,都趕制了紡車,采購了棉花。
一天,我們在辛留村和民兵商談聯防事宜,有幾個男同志找我“訴苦”,說推車運鹽、擔糞上山這些重活我們都能干,就是紡線這玩藝,我們干不了。叫我們男同志搖紡車,真是趕著鴨子上架,急煞人。聽了他們的“訴苦”,我笑了笑說,不會就學,慢慢就會熟練的。我也和你們一樣,紡線這活,我也是從趙炳華那里學來的。
趙炳華,是辛留村的識字班長,遠近聞名的紡線能手。我當時多次登門拜訪,一連學了三四天,基本上掌握了紡線的要領。這也叫做拜師求藝吧!我將這些向大家一講,同志們的思想也就通了。機關的男同志紛紛與紡線的女同志結成了對子,時間不長,都學會了紡線。好多同志通過線頭的聯結,產生了愛情,結為了革命伴侶。機關有兩位同志調動工作向我辭行時,我說,祝賀你們,新時代的牛郎織女。
我們還組織了紡線比賽,參賽的人將紡車在大場上一字擺開。那天。只見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幾十架紡車迎著朝陽,巧手飛舞、紡車疾轉,條條銀線,在陽光照射下,如同流水電光,陣陣歌聲,穿山越嶺,飛向四方。我記得歌詞大意是:沂蒙山區好風光,軍民同心紡線忙;紡線織布送親人,支援子弟打東洋。沂蒙山區好風光,軍民魚水情誼長;自力更生樣樣有,解放區兵強馬又壯。沂蒙山區好風光,到處一派新氣象;大生產帶來好年景,山水歡笑人歌唱。
縣委書記學紡線,縣委機關帶頭干的事跡,很快在全縣傳開。時間不長,開荒種地、紡線織布形成了熱潮,出現了一些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碑廓區朱曹村有個姑娘,比較封建,整日大門不出,二門不到,是名副其實的深閨小姐??善浼従€遠近聞名,一個集空(5天)可紡線2斤。為了動員她帶動全村開展紡線活動,區婦救會長孫濤同志,多次去其家中苦口婆心說服動員,終于使她走出家門,參與了全村的紡線活動。這位深閨小姐叫張厚梅。在她的帶動下,全村200多架紡車,每天可紡線30多斤?;叵氘敃r的情景,那飛轉的紡車,那穿梭的織布機,仿佛就在眼前;那“沂蒙山區好風光,軍民同心紡線忙”的歌聲,依然在耳邊回響。這就是“向紡車要衣”真實情況。
開辟鹽田
日照,面向大海,海邊灘涂較多,是曬鹽的好地方,我們研究決定縣委帶頭開辟鹽田。春節剛過,我與海防警備團及縣大隊的幾位負責同志,在安東衛南的海邊灘涂勘察。并安營扎寨,在這里住了3天。春寒料峭,海風呼嘯,海浪洶涌。經過勘察地形,這里白茫茫一片,足有千多畝。我們通過走訪老鹽工,粗略知道了這里的海情,隨之抽調了300多位同志,組成專業曬鹽隊伍,開路修田、筑壩,進行開發鹽田的勞動。
同志們長時間在冰冷的海水中勞動,從不叫苦叫累,周邊的老百姓都十分感動,紛紛送來小米稀飯、姜湯,暖和同志們的身體。
一天,我正在筑堤挖溝,從獲水村來了一位王姓大爺,我與他攀談起來,他說話十分直爽,“一年中七月十五(古歷)、二月二(古歷)潮水最大,要是在來潮之前修不好,可就白搭工了?!蔽移敢凰悖露€有6天。露出十分著急的樣子。王大爺說:“不用著急,時間還來得及?!毕挛?,這位大爺邀約了十幾個老鹽工來到鹽田,一面幫著修田筑壩,一面檢查已完工的工程,并給予指導,我十分感動地說,這可真是師傅不請自上門!這里的群眾真好。
時間緊,任務重。同志們都想著“二月二”是大潮,外堤必須提前修好。大家的勁頭更大了,有的同志手上凍裂了口,有的生了病,大伙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各個班組還展開了勞動競賽,涌現了許多先進人物和模范班組。海防警備團一連六班共有10名戰士,有5位剛從醫院養傷回來,他們在班長王海亭的帶領下,早出工晚收工,從不叫苦叫累,在沒膝蓋的海水中,一干就是三四多個小時。全班被評為先進班,王海亭被評為模范。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宣傳欄上,有這樣一首詩:誰也不顧惜泥沙凍僵腿,誰也不顧惜冷風刺骨寒,誰也不顧惜鐵锨磨破手,誰也不顧惜汗水濕衣衫,大家用這勤勞勇敢的手,開出這一片片方方正正的鹽田。
經過老鹽工的幫助和大伙辛勤勞動,一條300米長,一米半高、三尺寬的堅固堤壩,像一條黑色巨龍,橫臥在安東衛南的灘涂上。堤壩內修了閘門,再也不怕大潮來襲。堤內修了水溝,打上了格子,培上了泥基,荒涼的海灘變成了平整、棋盤式的鹽池,十分氣派。
陽春三月,百草萌發,鹽田顯得格外繁忙。九部風車同時轉動,淙淙的海水流入鹽池,四月間,陽光明媚,是曬鹽的大忙季節。大家淋鹵、撒種、刮鹽忙個不停。只見那潔白發光的海鹽如同山岑一般,其景象十分迷人。第一年產量達到了70多萬斤,第二年則上升到120多萬斤。
縣委還成立了運鹽隊,大批鹽貨運往沂蒙山區,支援抗日軍民;返回帶來大宗生油、山果等。還有大批鹽貨,遠銷上海,帶回大批藥品。通過貨物的交易,繁榮了市場,搞活了抗日根據地經濟。
回顧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團結一致,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歷史,感觸多多,其中刻骨銘心的是:榜樣的力量。
(作者為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