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一篇《濱海青年一中隊鳳凰山以少勝多》是“烽火·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日照抗戰往事尋訪”系列報道的最后一篇?,F在要跟讀者朋友們說再見了。
這一組日照抗戰往事尋訪,在報社黨委的關心和指導下,創意于今年年初,啟動于今年春天,在六個月的時間里,我們的記者與特約記者,奔行于日照大地上,采訪抗日老戰士、知情人、當地群眾、專家學者,櫛風沐雨,感受歷史風云,還原抗戰往事,為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以我們的筆和鏡頭,來承擔起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日照抗戰往事尋訪系列文章發表后,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中共日照市委書記楊軍做出重要批示:“這組抗戰往事尋訪很有教育意義,可匯集作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材料之一。請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辦?!彪S后,在由中本報記者 馮書琴
在過去的半年中,記者先后多次奔赴莒縣尋訪抗戰往事,所到之處皆現歷史。行至莒縣城南的鳳凰山時,一支青年抗日武裝——— 濱海青年一中隊的故事逐漸清晰。
鳳凰山雖然不高,但臨沭河而立,也頗顯氣概。就是在這里,濱海青年一中隊在對日作戰中,上演了鳳凰山以少勝多的一幕。
時間回到77年前。
烏云滾滾,天色蒼黃。1938年2月,日軍侵占了莒縣城,對無辜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39年6月,日軍又在莒縣城安設了20多個據點,對老百姓實行“搶光”“殺光”“燒光”的“三光”政策。
整個莒縣城籠罩在恐怖氛圍中。被激怒的莒縣人民被迫發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亡”的怒吼,到處點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
1940年3月,莒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來,抗日群眾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五地委青委和莒中縣青委在莒縣老七、八、十區先后拉起來三支濱海青年隊,隸屬八路軍山東縱隊九支隊濱海青年大隊領導。
莒縣老七區,黨的基礎比較好,戰前就有黨組織活動,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很高,群眾的抗戰熱情也比較高。地、縣、青委根據五地委關于“發展壯大抗日力量”的指示,決定在該區建立濱海青年一中隊。
1940年春,年僅17歲的地青委干部張明曉,在七區唐家湖鄉首先動員該鄉青救會副會長來成儉參加濱海青年一中隊,并于3月20日在該鄉召開青救會員大會。不久,張明曉在七區宣布青年一中隊正式成立,共有隊員30余人。
整編隊伍 扎根群眾
濱海區(抗日戰爭初期稱魯東南地區)的范圍北起膠濟鐵路,南至隴海鐵路,東臨黃海,西界沂河。
從1941年開始,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就長期駐在濱海地區,濱海因此成為山東革命斗爭的中心根據地。在局部反攻和大反攻中,濱海區軍民積極與日作戰,使根據地得以發展。
為了集中力量辦好青年隊,1940年夏,在七區活動的濱海青年一中隊和在八區活動的濱海青年三中隊,在七區的挪石溝進行了整編。整編的一中隊共有六七十人,多是十八九歲的青年小伙子,最大的不過二十二歲,最小的只有十五歲。
1940年8月,五地委、九支隊、一支二團分析了濱海地區的形勢,確定了新的工作方針,即集中力量發展莒(縣)日(照)公路南地區,逐步恢復整理莒日公路北的工作。同時,從地方、部隊中抽調了一批干部,加強莒日公路南地方政權建設,深入發動群眾,擴大主力和地方武裝,發展鞏固根據地。
1940年9月至10月,青年一中隊主要活動內容有三:一是繼續做群眾工作。這支青年隊伍,前幾個月都是七區、八區各村青救會的骨干、積極分子,對青救會很有感情,因此,他們在做好駐村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附近村的工作,宣傳八路軍主張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受到群眾廣泛歡迎,密切了軍民關系。二是在做青運工作的同時,擴大了青年一中隊。有的戰士回家宣傳,帶回了自愿參軍的新戰士,有的在駐村青救會中動員青年加入青年隊,使青年一中隊發展到八九十人。三是進行軍政訓練,進行政治教育,進一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通過宣講游擊戰、軍事常識等提高了軍政素質。
鳳凰山以少勝多
1940年8月至12月,在八路軍對華北日軍實行百團大戰的鼓舞下,莒中、莒南抗日民主政府領導群眾,不斷破壞莒縣城至臨沂湯頭段的臺濰公路,切斷敵人的運輸動脈。白天,敵人拼命修路,晚上,我地方政府發動群眾在地方武裝掩護下拆橋、破路、割電線。
1940年10月,莒縣城的日軍、漢奸經常出城搶掠人民群眾的財物,還抓老百姓給他們修路,在修到臺濰公路鳳凰山下北邊的一段時,敵人搶占了鳳凰山這個制高點,以掩護修路。劉家官莊離城二十華里,坐落在臺濰公路旁,受敵騷擾最甚。
對此,青年一中隊研究決定主動襲擊敵人,打破其修路計劃。這一決定使隊員們沸騰起來,紛紛摩拳擦掌,進行戰斗準備。一中隊挑選了三十名隊員,組織了一支精干的小武裝去伏擊敵人。這支小武裝從七區后山后村秘密向北出發,在拂曉前摸到鳳凰山殘寨墻里邊埋伏起來,等待獵物們到來。
鳳凰山坐落在莒縣城南三十華里處的臺濰公路旁,山雖不高,但它是這一帶丘陵地區的制高點,居高臨下,控制著山下西北處的臺濰公路。
這座山的東南山根下,便是淙淙的沭河,傳說過去老鬧土匪的年代里,當地群眾為防范土匪的搶掠,在山上用石頭筑起東西南北各數百米的山寨。由于日久年深,寨墻早已坍塌?,F在,只有一米多高的殘墻尚存。敵人想進山頂,殘寨北門是必經之路。濱海青年一中隊小武裝就埋伏在寨門里的西側,做好了伏擊敵人的準備。
天亮了,公路上靜悄悄的,沒有行人,也沒有見到日偽軍的影子。一直等到九點多,遠處隱隱約約地露出了敵人的隊伍,從北向南,沿著公路,分兩路開來了。
正北那路偽軍越來越近了,敵尖兵前百米處,有一個頭戴禮帽的便衣特務推著一輛自行車,車把上橫放著一支短馬槍,在陡坡上艱難地向山上爬。但在距青年一中隊埋伏陣地約七十米的時候,他突然停止腳步伸手去拿車把上的馬槍。這時,一中隊一名戰士沉不住氣,誤以為被敵人發現了,沒有命令便向敵人開了一槍,打破了陣地的寧靜。隊長隨機應變,高喊一聲“打”!青年一中隊戰士們一齊向敵人猛擊。遭到伏擊的敵人頓時亂作一團,紛紛抱頭逃竄。
當日軍從青年一中隊的槍聲中清醒過來時,百余名日軍向鳳凰山右側飛奔而來,想要切斷青年一中隊的后路。情況異常緊張。正在此時,莒縣七區常備隊有四十余人,正神不知鬼不覺地活動在附近的皇姑墩上。當他們聽到槍聲,又看到飛跑的敵軍時,便向殺氣騰騰的日軍開了槍,一陣猛打。青年一中隊借機從鳳凰山上迅速轉移到沭河東岸,隱蔽在河堤上。
緊接著,敵軍飛奔到沭河西岸,四處搜尋,也沒找到一中隊的影子,最后氣勢洶洶的敵人只好垂頭喪氣地撤回。戰斗結束時,已是上午十一點。當晚,宿營在水溝泊村的青年一中隊隊員們,歡呼雀躍。
此次戰斗,雖然僅擊傷敵人三四個,繳獲自行車一輛,但打破了敵人的修路計劃,鍛煉了青年一中隊的士氣,鼓舞了群眾。這是莒縣對敵斗爭史上,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實例,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1940年深秋,濱海軍區抗日力量日益壯大,魯東南抗日根據地日益擴展,為抗日軍需,濱海青年一中隊被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旅特務營,繼續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戰斗。
央級、省級和市級媒體共212個主題欄目參與評比的“八年抗戰·民族記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媒體優秀版面暨攝影作品展覽”中,又榮獲突出貢獻獎。
這個系列今天結束了,但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不會結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不會結束,在日照的發展大潮中,我們仍將以讀者所喜歡的方式,繼續貢獻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