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什么?
在全市工作務虛會上,市委書記齊家濱一語道破:“環境就是生產力!”
市場經濟又被稱為“候鳥經濟”,這也就意味著哪里環境優、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投資成本低,企業就會到哪里發展,項目就會在哪里落地,資金就會往哪里聚集。
“作為黨委、政府來講,就是要創造好的環境,為項目茁壯生長打造良好的‘生態圈’。”齊家濱的話,凝聚著思考,展現著擔當。
項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
進入新時代,日照的發展正處在從“蓄勢積能”到“發力超越”的歷史新階段,任何坐而論道、裹足不前,都會貽誤時機、造成被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行動起來,堅持“以項目論能力、以項目論水平、以項目論作風、以項目論英雄”,全力優化好干部作風、政府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軟硬環境,策劃好事關日照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大項目、大工程,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贏得民心、贏得主動。
為深化“放管服”和“一次辦好”改革,建設干部作風最好、辦事效率最高、營商環境最優的“三最”城市,全市上下掀起了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審批流程、推動服務持續升級的熱潮——
市發改委圍繞投資建設全流程,將各項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時限平均壓縮了85%以上;市工商局實現了“多證合一”、企業開辦等81個事項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市人社局先后兩批公布社保精簡材料清單,精簡材料17項,疏解群眾辦事堵點13項。
其實,不僅僅是在市級層面,在區縣,“放管服”和“一次辦好”改革同樣熱火朝天。
莒縣全面啟動了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圍繞“只進一扇門”,將原本27個部門、96個職能科室、201名審批人員、245項行政權力事項,精簡到行政審批服務局1個部門、5個審批科室、57名審批人員。
山海天持續開展減證便民工作,清理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等無謂證明,群眾注冊公司,從提供注冊資料到下發營業執照半小時內可完成。
嵐山區將35個部門的113個審批及服務事項受理職能,整合到“一窗受理”綜合服務區,并且在全區設置了455個便民服務代辦點,為便民服務摁下快捷鍵。
拿出刮骨療傷的勇氣、傷筋動骨的招數,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賞別人不曾賞過的景?!耙淮无k好”等改革的深入推進,成為我市為項目茁壯生長打造優良軟環境的有力佐證。
良好的軟環境,正在為我市涵養項目建設實現著提速提效的“化學反應”,而城市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的完善,更是吸引著大項目、大工程在我們身邊拔地而起、如火如荼。
在東港,已累計完成投資1.75億元的日照智慧康養小鎮項目,正在加緊施工。作為該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PPP項目,東港區創新性地將社會資本方篩選前置,大大加快了項目推進速度。
在五蓮,總投資220億元涉及園區平臺、工業、旅游、康養等領域的100多個大項目正在推進,新能源汽車、昆山產業小鎮等一批投資過10億元項目全面開工。
在日照開發區,包括38項道路施工工程、34項道路綠化工程,以及15項雨污分流、11項公園綠地建設在內的近100項城建工程,將于11月底全部完工。
在日照高新區,為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在購置、提升改造專家、人才公寓482套的基礎上,今年又啟動8.5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設。
進取于困難之中,突破于壓力之下。在軟硬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前三季度,我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3.82萬戶,同比增長30.1%,平均每天誕生140戶;新增注冊資本(金)927.27億元,同比增長11.8%。聚力優化發展環境,開啟發展新征程,日照的大項目建設正在向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科學理性的方向闊步前行。(記者 秦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