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郡媛
“賬目不清、村民拖欠電費、‘黑’土地多。”這是十幾年前,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辛莊子村的真實寫照。如今,這里早已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辛莊子村實現了“五化”,達到了“四有”,村集體先后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村”“省級生態村”“省級衛生村”等稱號。這些巨大的變化,離不開辛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山東省最具影響力的新農村建設當家人、山東省敬業奉獻道德模范——— 侯加明。
變化,要從1997年3月說起。侯加明當時任汾水一中副校長,從教二十幾年,教學成績優異,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得得心應手。45歲的他,可以說,如果不出意外,會在教育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然而,3月18日一早,侯加明接到調令:免去學校一切職務,調任辛莊子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的辛莊子村,集體欠債20多萬元,財務賬目混亂,治安形勢嚴峻,計劃生育給全鎮拖后腿,各項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在得知調任消息后,老伴反對,親戚勸阻,都說不要去蹚渾水。侯加明雖有猶豫,可最終決定:“組織上信任咱,那咱就得干!況且辛莊子村不該窮到這個份上,我是村里的一份子,就有責任為村里干點事!”
從三尺講臺到一村之長,這一步沉重卻鏗鏘有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整地、改電、治水
上任伊始,千頭萬緒。一個行政村,兩個自然村,三個生產隊,兩套管理,毫無凝聚力不說,因為些許利益還常鬧成一鍋粥。
侯加明的第一把“火”,便拿“黑”土地開了刀。他帶領村班子成員逐戶查土地、做工作,把村民私自耕種的“黑”土地重新收歸村集體并按手續承包出去,僅此一項,收入1萬余元。
第二把“火”,是清除“干部電”“人情電”。規定村干部用電沒有特權,誰用電都得交錢。與此同時,用承包土地收入的1萬余元,為全村改了電。
第三把“火”,是治水。辛莊子村缺水,只能看老天爺臉色吃飯,每到干旱時節,村民只能到相隔好幾里路的鄰村挑水喝。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侯加明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利用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有利時機,奮戰兩個春秋,修引蓄水渠5條,蓄水能力達10萬余方,并籌資15萬元為每戶村民安上了自來水,成為全區首批實現“戶戶通”自來水的村居。
最后,他把重心放在了財務上。侯加明組織了威信較高的村民,成立了專門的村財務整理小組。半年的時間,前十年的“陳年舊賬”全部翻完,村內每一項支出逐一理清,并全部公示,徹底整理了之前的糊涂賬。
植桑養蠶、發展項目,讓村民真正富起來
整了地,改了電,治了水,理了賬,辛莊子村的管理逐漸走上了正軌。
當時適逢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侯加明和村兩委成員反復商討,最終決定帶領村民植桑養蠶。辛莊子村共發展桑園300余畝,也使其一度成為全區重要的桑蠶生產基地,而村民也由此賺了“第一桶金”。
產業結構調整的“苦”,換來了農業發展的“甜”,但侯加明并沒有局限于此。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如何讓辛莊子真正實現脫胎換骨,還有很多文章需要做。
2004年4月6日,侯加明得到一個消息:焦電公司要落戶辛莊子村。侯加明心里明白,改變辛莊子村現狀的機會來了。
項目前期,侯加明組織100余人,到江蘇華西村等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有了真實的感受,群眾的思想很快便統一了。
項目落戶過程中,他又帶領兩委班子積極搞好服務。原本預計2個月完成的地面附著物清理、賠償等工作,僅20天就順利完成;100余座墳場2天內也全部遷走。村兩委一班人的真誠服務讓落戶企業大為感動,他們主動安排了40余名村民到公司就業,如今這些村民每人月工資都在1000元以上。
隨著日照焦電公司發展規模的擴大,亟需配套一個潔凈煤項目,而最佳選址就是辛莊子村村底。當企業負責人找到侯加明商量時,他犯愁了,畢竟要把整個村都搬出去,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面對困難,侯加明沒有退縮,在村兩委會上,他的話擲地有聲:“就是騰村倒地,也要支持大項目。”說干就干,房屋拆遷,他第一個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他的帶動下,不到一年的時間,全村就順利完成了搬遷。
與此同時,他又積極與規劃建設等部門聯系,制定出了全村的規劃建設方案,高標準地建設了142幢居民小康樓,落戶企業也額外給每戶居民1萬元住房補貼,村企關系更加融洽。
病魔也擋不住侯加明為民辦事的心
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侯加明卻病了。
2003年侯加明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手腳麻木,視力逐漸模糊,老伴勸他:“咱村現在也好了,這些年你為村里做的也夠多了,該歇歇了。”但老侯卻不這么想:“明年就要換屆了,我還得好好干,再撐幾個月,到時再退下來,也算是‘光榮退休’。”
可哪曾想,就在侯加明信心滿滿時,病魔再次向他襲來。
2004年,他被查出患上了惡性腸道腫瘤,一度昏迷不醒。村民們聽說他病了,紛紛到醫院去看望。看到整天滿屋子的人,侯加明不樂意了,他不想因為自己耽誤了大伙,于是他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反對,堅決辦理了出院手續,回到了村里。
2004年底換屆時,侯加明多次在村民大會上說:“我的身體狀況大家伙都看到了,已經不適合當書記了,都不要選我了。”但530張選票,480多張又投給了他。
面對全村老少爺們的信任,侯加明猶豫了。此時,老伴的態度卻異常堅決:“你身體都這個樣了,你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這個家、為孩子考慮考慮吧。這個‘官’咱堅決不能再當了!”
是抱病堅持工作,還是退休養身體?考慮再三,侯加明決定:“我就將就這個身體,能撐幾天是幾天,必須讓村里變個樣。”
他用20年時間,履行著對全體村民承諾的鏗鏘誓言。
現如今,早已過了花甲之年的侯加明,依然拖著虛弱的身體穿梭于村內的大街小巷,只因他心中還有太多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