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機械作業中,新樓、新路、新綠次第長出,建設者們正在東港區描繪一幅大美的城市畫卷。
淡去老舊、抹去陋顏,打通一段段梗阻,除去一處處頑疾,一度為臟亂破所困的老城區在脫胎換骨。在人們的期待中,一座宜居新城正在立起。
從群眾期盼到政府頭號工程
即便是與區政府一路之隔住了30多年,許傳海總覺得這里與心目中的城有很大差距,直到自家被納入區政府廣場片區拆遷改造,他才感覺到要真正進城了。
“房子又破又潮,暖氣不通,還經常停水停電,幾條七拐八彎的路窄得連一輛轎車都擠不進來。”提起幾年前的景象,包括老許在內的1299戶居民和109處商業沿街戶可沒少皺眉。
牢騷抱怨的背后,幾多酸辛、幾多無奈。幾幅泛黃的老照片,訴說著老城區核心區的舊貌:低矮斑駁的平房,狹窄崎嶇的街道,還有老化破損的公共設施、長滿污垢的水溝……
“不是不想改,而是改不動。”日照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常學林親身見證了這片區域改造的曲折,“權屬復雜、土地性質多樣、涉及部門單位多、歷史遺留問題復雜,加之一些居民對補償期望值過高,拆遷改造阻力重重。”
“事關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就是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2017年,來此調研的區委書記王世波面對群眾表示。就在當年的全區“兩會”上,東港區向全區人民鄭重承諾:將區政府廣場片區拆遷改造作為區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頭號工程,堅決拿下。
拆遷現場,區委、區政府工作專班全程進駐,現場督促施工進度、會商解決問題;街巷口、居民家中,區、街干部四處奔忙,聽取民聲民意、研究改造規劃。
夜已深,位于區政府廣場片區南部一處不起眼的單位廢棄樓房內,依然燈火通明。已經連續奮戰多日的黨員干部們,為了城市的明天,仍然徹夜不眠。2017年剛入秋,當第一座舊房在陣陣號子聲中被推倒,人們奔走相告:“拆遷改造終于破題,住上新家指日可待!”
一本圖紙一份民生考卷
舊房拆了,安置區開建了,部分群眾卻仍然心里在打鼓:“剩下的地政府要建個啥?”而眾多商家也盯上了這里,畢竟前幾年這里兩三年的房租就能抵得上一套房,炙手可熱之地要上商業項目還不得流金淌銀。熱切期盼著老城改造建設的市民們也許不知道,早在拆遷改造啟動伊始,區里便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老城區的未來。在人們的注目中,這個一度落寂的老城核心區悄然醞釀著新生。
這既是聚焦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命題文章”,也是破解老城區未來發展之路的“破題文章”。區委、區政府認為,“對這塊好不容易‘拆’出來的區域,決不能亂上項目,動一磚一石都要立足市民意愿,著眼長遠發展。”
一本項目規劃書,幾十頁紙,經過規劃設計人員幾十次調研、十多次論證并幾易其稿,凝煉著人們的幸福生活、老城區的未來。從市民需求出發,東港區拿出更多的騰空土地、最好的地段建設安置區、道路,配套教育、衛生等民生項目,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從“三縱三橫”的路網到高層住宅和高檔商業單體互生共存,更有海曲印、海曲坊、海曲音樂廳等眾多文化陣地和海曲實驗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便民服務設施鑲嵌其中,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被一一投射在規劃圖上。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產需求,還有休閑娛樂、健康健身等高層次要求,乃至后期區域性經濟發展愿景,在層層顯影。
既要守住老城區的根,又要開出新城市的花。規劃過程中,根據專家和市民建議,既新建海曲印、海曲坊等一些文化設施,又對南溪潭等海曲“鄉愁”記憶加以保留、修繕,將老城改造和文化傳承深度融合,一個老城區的溫暖情懷躍然紙上。
細枝末節中謀劃大民生
規劃上精益求精,建設上更是精雕細琢。
占地1.27公頃的海曲廣場,456個地下停車位的東西兩處出口,一邊是城市驛站,一邊是城市書吧。“市民就近就能如廁、休憩,這都是根據市民建議特意設置的。”東港區住建局派駐的項目專員杜昀軒介紹,從安置區建設到公共設施配套,對每一個部位都反復斟酌,根據市民需要進行打磨。
帶著“為市民負責,為城市未來負責”的思維,東港將質量控制滲透到城建工程的每一處汗毛孔。
采購景觀綠化苗木,輾轉到多處苗圃一株一株地選;采購玻璃幕墻材料,奔波于多個廠家一塊一塊地挑。陳逸偉,上海建工集團駐該項目負責人,一年到頭泡在工地上,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日照話。在他看來,交出一份合格的工程答卷要遠比拿到幾塊獎牌重要。
正在建設的安置區,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每一個窗口位置,都設有一個企口。“這樣能有效避免窗戶滲水。”現場負責人師建德說,“建設民生工程,就得時刻想著怎么才能少留遺憾,多給大伙帶來便利。”
即便是建商業設施,東港區也是更多地考慮市民的愿望訴求。吾悅廣場、萬怡酒店、維也納酒店等高端商業設施與安置區周圍二層商業群體的融合布局,不僅可方便上千人在此創業,更可吸納上萬居民就近務工。
而與大刀闊斧的拆建同步,一系列的社會治理機制創新也在跟進。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智慧”筑入城市,“智慧社區、智慧消防、智慧物業、智慧購物……”等全新的現代化生活體驗將覆蓋城區;網格化管理機制的融入,把黨組織、志愿者與轄區居民納入一張網,專業服務、互助服務聯動的城市溫度將延伸到每一個角落。
“環境好了,人氣更旺了,生意也就好做了。”這些天,許傳海和幾個老伙計盤算著,租一處門店重拾老本行。未來已來,告別臟亂差,告別老舊破,一個幸福之城故事已經開篇。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史樹梅 通訊員 盧立平 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