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背母打工到為家人創業
1970年,張永來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9歲喪父,母親辛辛苦苦拉扯著6個孩子。“那段日子真是太艱難了,一大家全靠母親一個人支撐。”說起當初的艱苦與母親的辛勞,張永來總是雙眼泛紅,閃爍著淚花。
然而即使日子過得這樣艱難,母親依然竭力支持張永來完成學業,張永來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功考入了東北林業大學。“當初選擇林木專業,一來是因為在東北,林木專業是一個需求比較大,就業也比較好的專業,另一個原因則是國家當時對農林師范類專業都有比較大的補貼和助學金,靠國家的資助,就能夠滿足基本的學業費用,也為家里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大學畢業后,張永來被分配到吉林白山市林木公司擔任技術員,接近三年的基層經歷,讓他熟知了各種操作流程和建材家具生產的基本工作。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所接觸的一位臺灣老板看中了他,聘用張永來到南方開的一家臺資企業工作。幾年間,張永來南來北往,跟著一直幫助他的臺灣老板建廠房、開公司,生活雖然清貧,卻也忙碌而充實。
1996年冬天,東北的天氣格外寒冷,由于母親哮喘病發作,張永來從南方辭職返鄉。為了生計和母親療養,他帶著母親回到了氣候適宜的老家——— 日照,開始在此打拼。
“回日照后我應聘到一家臺資企業,當老板知道我一個人帶母親出來打工時,很欣賞我,就把我留了下來。”
帶著母親打工的張永來,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也是快樂的。它不僅為張永來以后的創業積累了口碑、信譽和人脈,更重要的是讓母親與自己在一起安享晚年。“母親剛來日照的時候很孤單,我借錢給她買了臺25寸電視機,租的屋里也沒什么家具來放電視,母親就放在包裝箱上看了大半年。”
說起自己的母親,張永來的臉上總是十分溫暖。“2007年的時候,我母親哮喘更嚴重了,她愛吃刀魚,我就用嘴給她把刺挑出來。”那幾年,張永來最喜歡的歌曲是《春天里》:生活雖然清苦而迷茫,卻有著春天一般的好心態。
2002年,張永來被一家日本企業應聘到膠州擔任總經理。“當時,我替日本老板管理的廠子,沒有一個日本人,這是十分罕見的,足見他對我的信任。”在日資企業積淀了幾年,張永來逐漸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靠給人打工可以滿足自己日常的生活,但我想給家人,特別是母親提供一份更好的生活。這就是當初我創業時最簡單的想法。”
創業是需要充足的準備的,早在2005年張永來就注冊了一家公司,但并沒有馬上辭職另起爐灶。“一來是因為自己的準備還沒有十分充足,二來則是原來的企業不能說走就走,這樣的不負責任對不住別人的信任。”后來當張永來提出離職創業,日本企業的老板竟讓他邊繼續留職邊自己創業,“萬一不行你還有個退路嘛”。
但張永來選擇了“自絕后路”。2007年,張永來拿著手頭僅有的6萬元,開始了創業的歷程。艱辛不言而喻,他的公司起初只有6名員工,沒錢進設備,沒錢買木材,沒錢訂油漆。憑借著多年打工積攢下的良好口碑、人脈和信譽,在朋友的“賒賬”下,張永來開始了第一筆訂單生產,當年就獲得了270萬元銷售額的回報。
張永來終于實現了為家人,特別是為母親提供一份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