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的理念撬動發展的杠桿
“可愛的親們,當我唱完歌,疲憊的我悄悄在后面找個靜寂的角落坐下,遠遠默默看著這些我們一起創業奮斗的員工們吃著烤肉、喝酒,瘋狂著,我心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曾經我和你們一樣,現在還是一樣。我內心沒有感到有任何區別,重要的是我們在一起。”在一次全體員工聚會后,張永來感慨地在朋友圈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企業的‘企’字中,‘止’的上面是一個‘人’,應該就是企業止于人的意思。員工永遠是企業的根基和最大的財富,‘以人為中心’也是我對企業的管理風格。”
在創業之初,張永來接到了第一筆海外大訂單,卻讓他經歷了創業的第一次挫折。經濟危機前夕,與他簽訂訂單的芬蘭企業破產,已經生產了一半的家具訂單也只能作廢,張永來只能把已經做好的家具按成本價出售。這次意外的打擊,讓張永來剛剛起步的廠子三個多月沒有再接到一張訂單。
然而也就是那三個月,讓張永來這個“小老板”看到了員工的力量:三十多名員工不僅按時上班、保養設備,看著他菜飯不思,還反過來安慰他,“沒事,我們還能再堅持幾個月,一定能挺過去”。這給了張永來堅持下來的信心和勇氣,也讓他更加珍視企業團隊的價值。
在廠里,張永來從來都是一身工裝打扮,和普通員工沒有半點差別。每天下好幾次車間,也早已經成為張永來雷打不動的習慣。“選擇做實業,就要舍得能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也為了讓每一個員工都看到,我和他們都是一樣的,都在為了企業發展的共同目標而一道努力。”
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華誼的人員流失很少,創業之初的員工更是一直留到現在,有的也早已從普通員工成長為公司的高管。
“要讓員工有尊嚴,一是能賺到錢,二是有充實感。單純憑借高工資已經無法留住和凝聚人才了,尤其是現在的80后、90后人才,在企業中不幸福,再高的工資他也會走,現在已經不是高薪留人的時代了,更重要的要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
為了做到這一點,張永來在幾年前就投入巨資,為所有員工的宿舍安裝了空調、寬帶和太陽能,而且還在每個廠區都安裝了音樂設備,全天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從事家具生產,不可避免地要與粉塵等打交道,為保證員工健康,張永來又斥資100萬元,專門上了除塵設施;每年組織員工免費旅游,中秋、春節大巴送回家,每位員工婚禮,公司會派人派車幫助組織;為了員工吃得放心,張永來甚至在廠區后的六十畝地里建了一座小型農場,種糧種菜、養雞養豬……所有這一切都讓員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歸屬感。
2009年,張永來提出了公司的企訓,但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張永來把“孝順”兩個字放在了第一位,甚至為此做了一個特殊的考核要求:員工每周要考核是否給遠方的父母打電話,只要打了,就可以憑通話記錄報銷電話費。“這或許跟我自身的經歷有關,在我心里,只有孝順的人才可交,才可做員工,才有發展前途。”
對張永來而言,起初開辦公司的時候,他唯一的想法就是為了賺錢,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今企業做大了,他想到更多的是為了幾百名員工過上好日子。“如果把企業帶領成一個純粹的賺錢機器,把員工培養成一個純碎的賺錢工具,將是企業最大的失敗。沒有了責任,沒有了愛心,只有錢那沒有任何意義。我更希望用一種溫情的企業文化點亮每一位員工的希望和追求。”
現如今,與張永來一起創業的幾十名員工都成了公司元老,每年公司年會慶祝,張永來都要把他們安排在前三桌,張永來對他們說:“只要有公司在,我就養你們到老。”